第111章 能量波动的根源(1 / 2)
巨大的成功感和潜在的危机感,像两股矛盾的激流,冲击着项目组的每一个人。庆祝会被无限期推迟,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接一场的高强度技术研讨会。
整个核心团队,都围绕着那个“能量波动”的问题,展开了头脑风暴。
“会不会是燃料注入系统的问题?氘氚气体的混合比例出现了微小的、周期性的不均匀?”一位负责燃料系统的工程师首先提出。
“不可能。”杜宇泽立刻否定了,“我们的气体注入精度是分子级的,而且有实时的质谱仪监控,曲线非常平滑。”
“那会不会是第一壁材料?在高温等离子体的轰击下,某些区域发生了微小的、局部的升华,释放出了杂质粒子,干扰了反应?”陈博士提出了自己的猜测。
这个猜测有一定道理,立刻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有可能!杂质粒子会增强韧致辐射,导致能量损失,确实会引起输出功率的波动!”
“对!我们可以检查一下真空室内的光谱信号,看看有没有钨或者碳的谱线异常增强!”
技术员们立刻行动起来,调取了实验时的光谱数据。但结果让人失望,在等离子体燃烧期间,杂质谱线的强度一直维持在极低的水平,没有任何异常波动。
一个个猜测被提出,又一个个被否决。
会议室里的气氛越来越沉闷,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两天过去了,他们依然毫无头绪。那个该死的“能量波动”,就像一个隐藏在数据海洋深处的幽灵,看得见,摸不着。
杜宇泽一直没有过多地参与讨论,他只是静静地听着,同时在他的个人终端上,以非人的速度处理着那几秒钟产生的、高达数TB的实验数据。
他的直觉告诉他,问题不出在“硬件”上,不出在材料、燃料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上。
问题,出在“软件”上,出在控制这一切的灵魂——算法上。
第三天凌晨,当所有人都已经疲惫不堪,趴在桌上打盹时,杜宇泽的双眼却猛地亮了起来。
他找到了!
他在庞杂的磁场数据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关联性。
“轩辕”装置的磁场控制系统,采用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实时反馈控制”模型。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上千个传感器,实时监测等离子体的位置、形状和温度,一旦发现偏离预设值,控制系统就会立刻调整线圈电流,产生一个反向的力,把它“推”回去。
这个系统,在宏观上是有效的,成功地将等离子体约束了3秒钟。
但是,杜宇泽发现,每一次控制系统的“修正”动作,都会在等离子体内部,激发一个微小的、短暂的“涟漪”。而这个“涟漪”,又会触发下一次的监测和修正。
控制系统和等离子体之间,形成了一种高频率的“推”和“弹”的循环。
正是这种循环,导致了能量输出的“闪烁”!
“我们的算法,太笨了。”杜宇泽喃喃自语。
它就像一个蹩脚的司机,开车时总是在不停地猛打方向盘修正路线,虽然车子大体上还在路上跑,但车里的乘客早就被晃得七荤八素了。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事后诸葛亮’的反馈算法,而是一个能‘未卜先知’的预测算法!”
杜宇泽在白板上写下结论,声音不大,却惊醒了所有打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