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材料的极限(1 / 2)
燧人氏-II”项目启动的命令一下,整个基地的气氛都变了。如果说之前研制“轩辕”是平地起高楼,那么现在的小型化工程,就像是在针尖上雕刻一座城市。
压力最大的,无疑是陈博士带领的材料实验室。
杜宇泽给的那份“不成熟的想法”,对他们来说,不啻于一本天书。里面涉及的许多理论,比如“高压氧退火”和“元素掺杂调控载流子浓度”,完全超出了他们现有的知识体系。
但军令如山,整个团队爆发出惊人的学习能力和执行力。陈博士带着一群年轻的博士和研究员,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里,翻译文献,进行理论计算,设计实验方案。
一周后,第一次合成实验正式开始。
实验室里,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所有人都穿着白色的无尘服,围在一台昂贵的“分子束外延炉”前。
“开始升温。”
“注入高纯度钇、钡、铜靶材蒸汽。”
“控制氧分压,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
陈博士亲自操作着设备,每一个步骤都小心翼翼,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按照杜宇泽给出的理论模型,他们正在尝试合成一种“钇钡铜氧(YBCO)”薄膜。
经过长达十几个小时的精细操作,一片指甲盖大小,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黑色薄膜,终于在蓝宝石衬底上生成了。
“成了!”一个年轻的研究员激动地喊道。
“别高兴得太早!”陈博士呵斥了一句,但颤抖的双手暴露了他内心的激动,“立刻进行四探针法电阻测试和磁化率测量!”
样品被小心翼翼地取下,送入测试设备中。所有人都围在屏幕前,等待着最终的审判。
测试仪的液氦制冷系统启动,样品的温度开始飞速下降。
零下200度……电阻曲线平稳下降。
零下220度……
零下240度……
突然,屏幕上的电阻曲线,像跳水一样,猛地跌落到了零!
“零电阻!出现了!超导转变!”
“临界温度是多少?”陈博士急切地问道。
“报告!转变温度……零下245摄氏度!”
实验室里先是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虽然离零下196度的液氮温区还有很长的距离,但这已经是他们实验室有史以来合成出的临界温度最高的超导材料了!
这证明,杜宇泽给出的理论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材料实验室陷入了疯狂的实验循环。他们根据杜宇泽的“指导”,不断调整各种元素的配比,尝试不同的退火工艺。
“第二次实验,临界温度零下241度!”
“第五次实验,临界温度零下235度!”
“第十次实验,临界温度零下228度!”
每一次实验,临界温度都在以蜗牛般的速度,艰难地向上爬升。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能让整个团队兴奋好几天。
然而,当他们将临界温度提升到零下220度时,一个无法逾越的瓶颈出现了。
无论他们怎么优化配比,怎么调整工艺,临界温度就像被一堵无形的墙挡住了一样,再也无法提高哪怕一度。
“为什么?到底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