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来自军方的期待(1 / 2)
u001ac“祝融”实现Q值大于1的重大突破,这个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加密线路,直达最高层。
整个国家的高层,都为之震动。
这意味着,华夏在关乎国家未来的终极能源问题上,已经将全世界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突破,这是一张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王牌。
几天后,一架没有任何标识的专机,秘密降落在鼎新基地。
林振华亲自带着杜宇泽和老K,在停机坪等候。
“将军,这次来的是……”杜宇泽有些好奇。能让林振华如此郑重对待的,绝对不是一般人物。
“中央军委的联合调研组。”林振华的表情很严肃,“带队的是刘上将。他们是来看‘祝融’的,也是来看你的。”
杜宇泽心里一凛。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科学家只需要对科学负责,但当科学成果足以改变国家战略时,就必须接受来自国家层面的审视。
调研组一行人,个个肩上都扛着闪亮的将星。他们走下飞机,没有过多的寒暄,表情严肃,眼神锐利,身上带着一股久经沙场的铁血之气。
为首的刘上将,看起来六十多岁,两鬓斑白,但腰杆挺得笔直,目光如电。他跟林振华握了握手,然后直接将目光投向了杜宇泽。
“你就是杜宇泽同志?”刘上将的声音洪亮而有力。
“首长好,我是杜宇泽。”杜宇泽站直身体,不卑不亢。
刘上将的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了几秒,点了点头,没再多说,只是道:“带我们去看看那个‘祝融’。”
在2号实验大厅,当调研组的将军们,亲眼看到那个直径不到五米,充满了科幻感的“祝融”装置时,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在他们的想象中,能实现聚变反应的,必然是像“轩辕”那样的庞然大物。
“这么小?”一位少将忍不住问道。
“是的,首长。”杜宇泽开始了他的讲解,“‘祝融’的设计目标,就是小型化和实用化。它的总重量不到五十吨,理论上,具备了装载到大型移动平台上的潜力。”
接下来,杜宇泽详细地介绍了“祝融”的各项技术突破,从高温超导材料,到自修复陶瓷,再到二次点火实验中Q值突破1.2的详细数据。
将军们听得非常认真,不时提出一些关键问题。他们虽然不是技术专家,但他们的问题,都直指核心。
“5秒的约束时间,够用吗?”
“Q值1.2,意味着输出的能量只比输入的多20%,这个能量能用来做什么?”
“五十吨的重量,还是太重了。有没有可能,再缩小?比如,缩小到十吨?”
面对这些尖锐的问题,杜宇泽对答如流。
“5秒只是我们初次实验的保守设定,理论上,‘祝融’具备实现上百秒甚至更长脉冲放电的能力。Q值1.2也只是起步,随着我们对等离子体控制的优化,Q值可以稳定提升到5以上,甚至更高。”
“至于重量,”杜宇泽顿了顿,说出了一句让所有将军都心头一震的话,“五十吨,是作为地面实验堆的重量。如果将它作为纯粹的动力核心来设计,去掉大部分诊断设备和非必要的屏蔽层,核心部分的重量,可以控制在十五吨以内。”
十五吨!
控制室里一片寂静。将军们互相交换着眼神,他们都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同样的东西——震撼,以及一种巨大的渴望。
十五吨,这个重量,已经和一架重型战斗机的发动机相当了!
讲解结束后,调研组在会议室里,和杜宇泽进行了更深入的闭门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