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世界为之震动(1 / 2)
秃鹫”组织的覆灭,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
在清除了最后的外部威胁后,经过最高层的慎重考虑,一个重大的决定被做出——向世界,公布“祝融”的初步成果。
这并非炫耀,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威慑。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单纯的经济和常规军事力量,已经不足以完全保障国家的安全。而可控核聚变,这项足以颠覆人类文明进程的技术,将成为华夏手中最有力的一张底牌。
消息的发布,选择了两种渠道。
一,通过国家最高级别的官方媒体,发布了一篇简短但极具分量的新闻通稿,宣布华夏在可控核聚变小型化研究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
二,杜宇泽亲自撰写,以“燧人氏项目组”集体署名的一篇论文,被发表在了国内最权威的物理学期刊《物理学报》上。
这篇论文,没有透露任何关于高温超导材料、自修复陶瓷以及磁场构型的核心技术细节。它只公布了几个最关键,也最震撼的实验结果:
一,“祝融”装置的总质量与核心尺寸。
二,等离子体实现的核心参数(温度、密度)。
三,二次点火实验中,长达5秒的稳定约束时间。
四,也是最重磅的一项——能量增益比Q值,达到了1.2。
消息一出,世界先是短暂的沉默,紧接着,便彻底沸腾了。
全球的物理学界,首先炸开了锅。
位于法国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总部,紧急召开了一场高层会议。项目的总干事,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看着屏幕上翻译过来的中文论文,脸色苍白。
“Q值1.2?在一个直径不到五米的装置上?这……这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他失态地喊道,“我们的ITER,耗资数百亿欧元,建造了二十年,目标也仅仅是Q值达到10。而中国人,用一个看起来像玩具的东西,就轻易地突破了1?这是对物理学的侮辱!”
“数据……数据看起来没有问题。”旁边的一位德国专家,反复核对着论文里的参数,声音干涩,“他们的等离子体密度和温度,都达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水平。如果数据是真的,那么实现Q大于1,在理论上是成立的。问题是,他们究竟是用什么技术,在那么小的空间里,做到了这一切?”
“他们的保密工作做得太好了!我们对那个所谓的‘鼎新基地’,几乎一无所知!”一位来自美国的情报官员,懊恼地说道。
全世界的顶尖实验室,都在疯狂地讨论着这篇来自东方的论文。怀疑、震惊、嫉妒、恐惧……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一些人认为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是中国人为了博取眼球而制造的政治宣传。
但更多严谨的科学家,在反复研究了论文中公布的有限数据后,得出了一个让他们不寒而栗的结论——这些数据,在逻辑上是自洽的。如果中国人真的掌握了某种颠覆性的新技术,那么这一切,都是可能发生的。
紧接着,各国政府和情报机构,也开始了疯狂的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