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经典辩题(2 / 2)
此能,存于戒慎恐惧之中,存于主敬涵养之内,存于穷理尽性之末。”
紧接着,卢璘笔锋一转,开始阐述慎独的三重境界。
从最初级的“戒慎恐惧”,即在无人监督之时也心存敬畏,不敢放纵。
到第二重的“主敬涵养”,将这份敬畏之心化为日常,时刻保持内心的庄敬,涵养德性。
再到最终的“穷理尽性”,通过不断探究事物的原理,来彻底明了自己的本性,最终达到天人合一。
这三重境界,便是从“危”到“安”,从“微”到“著”的完整路径。
理论阐述完毕,卢璘笔力更健,为整篇文章写下结语。
“故圣人不废天道以惧人心,不诎人心以疑天道。治心之要,在去其蔽而已。”
“譬之烛幽,火本明而烟蔽之,去烟非灭火也,复其明而已矣!”
圣人不会因为人心的危险就否定天道的存在,也不会因为道心的精微就怀疑人心的向善之能。
治理人心的关键,就在于去除那些蒙蔽本心的私欲罢了。
这个过程,就好比在暗室中点燃蜡烛。
火焰本来是光明的,却被黑烟遮蔽了光芒。
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把黑烟驱散,而不是把火焰熄灭。
只要驱散了黑烟,光明自然就会重新显现。
落笔,收锋。
第二场,成。
卢璘放下笔,整个人却久久未动。
这篇策论,几乎是他两世为人,对于儒学修身工夫的最高理解。
.........
另一边。
考场最深处的文光阁内,几名考官正襟危坐。
学政魏长青作为此次主考官,坐在主位之上。
一名衙役捧着一叠糊名考卷,快步走了进来,恭敬地放在了魏长青的桌案上。
“大人,这是第一场考生试卷。”
魏长青身旁的一名老考官捋了捋胡须,轻笑一声。
“大人,这次的考生中不乏才学出众者,更有卢案首这等人物,要不我们提前阅卷?”
魏长青对卢璘的考卷也有些好奇,点了点头,决定提前阅卷。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从这堆考卷中,看到卢璘的回答。
想着,魏长青直接从那叠考卷的最上面,把第一张考卷拿在手上。
没有拆开糊名的封条,目光直接落在卷上。
只看了一眼开篇,魏长青的动作便顿住了。
“君子之立身,无非一道四维:义主其本,礼导其行,孙养其德,信固其成……”
他逐字逐句地看了下去,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平静,渐渐变为凝重。
最后,化为一抹难以言喻的激赏。
当看到“若弃义而言礼,犹无舵之舟,虽饰金玉,终覆沧溟”一句时,魏长青的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击。
待到通篇读完,魏长青沉默了许久。
一旁的考官等得有些着急,凑过头来,随口问了一句:
“魏大人,如何?”
魏长青没有回答,而是将考卷递了过去。
“诸位,都看看吧。”
几名考官轮流传阅,下一刻,阵阵惊呼声响起。
“好!好一个‘义在救世,义在安民’!”
“此子论礼,更是鞭辟入里,直指虚文之弊!”
“这等见识,这等文笔,怕是……”
一名考官话说到一半,看向魏长青,脸上满是惊叹。
“魏大人,此等大才,不知....”
魏长青将目光移向糊名的卷头,用手一撕,糊名的封条应声而落,显示出这篇考卷的考生信息。
考官们目光齐刷刷地看了过去。
“清河卢璘,字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