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让你当书童,你成大夏文圣 > 第229章 君子不器!

第229章 君子不器!(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卢璘的脑海中,浮现出学政魏长青的身影。

魏长青乃是首辅宴居的门生,却与宴居的理念不尽相同,更偏向于实学,讲究经世致用。

近年来,朝廷虽未明言,但风向已然悄变,愈发推崇“专才致用”,尤其是在水利、算学、等实学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主考官抛出“君子不器”这道题目,其深意,便值得深思了。

是固守传统,强调君子德性修养的“通才”之道?

还是顺应时势,阐发“器”与“道”相辅相成,鼓励士子钻研实学的“权变”之法?

一念及此,卢璘的思路豁然开朗。

这篇文章的破题关键,不在于否定“器”,而在于如何驾驭“器”。

一个清晰的框架,在脑中渐渐成型。

卢璘提起笔,饱蘸浓墨,没有丝毫犹豫,在纸上写下了破题的第一句。

“器者,形而下之谓也;不器者,非谓君子弃形,乃谓君子驭形。”

此句将“器”从一个抽象的道德概念,直接拉回到了物理的本质。

它不再是君子应当鄙弃的“匠人之技”,而是客观存在的工具与手段。

君子“不器”,并非是要抛弃这些有形的工具,而是要成为工具的主人,去驾驭它,掌控它,而非被其所束缚。

紧接着,是承题:

“今之言‘不器’者,多囿于德性之辩,而忽器物之用。殊不知禹持规治水,明制木牛流马,皆以器载道。”

如今那些空谈“不器”的人,大多都局限在德性层面的辩论,却忽略了器物的实际作用。

他们不知道,上古禹手持规矩治水,武庙相明制造木牛流马,都是用有形的“器”,来承载和实现救世济民的“道”。

起讲部分,卢璘笔锋一转,引述圣人之言,却又从中生发出新的见解。

“夫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然则器之为物,犹舟楫之于江河,君子乘之可济天下,固守反成桎梏。”

圣人说,工匠想把活干好,得先磨快工具。

然而,这“器”就如同江河上的船舟,君子可以乘坐它渡过江河,救济天下苍生,可如果死守着船不肯上岸,这船反而成了画地为牢的桎梏。

层层递进,逻辑缜密。

写到这里,卢璘文思泉涌,下笔如飞,进入了文章最核心的论证部分。

“批驳空谈,江南水患,岂诵《诗》《书》可治?非知水文、精算数者不能为。此即‘器’之不可废!”

江南水患频发,难道靠吟诵《诗》、《书》就能治理吗?

不行!必须依靠那些通晓水文、精通算数的专才!

这就是“器”不可废除的明证!

“真‘不器’者,当如良工之运斤。

心中有矩,手中有器。

故君子非不器,是不为‘一器所囚’耳。”

真正懂得“不器”道理的人,应当像技艺高超的工匠挥动斧头一样,心中有准则法度,手中有利器工具。

所以,君子不是不要“器”,而是不被某一种“器”所囚禁罢了!

论证酣畅淋漓,掷地有声。

最后,是收尾点题。

卢璘深吸一口气,将所有的论述收束归一,直指本心。

“由是观之,‘不器’之真义,在通而不在弃。若天下士子皆以‘不器’为名讳器,则国之重器,谁复铸之?”

由此看来,“不器”的真正含义,在于融会贯通,而不是一味抛弃。

如果天下的读书人都以“不器”为借口,避讳和鄙视各种实用的“器”,那么支撑国家的栋梁重器,又有谁来铸造呢?

最后一笔落下,卢璘只觉得胸中一股浩然之气喷薄而出,贯通全身,酣畅淋漓!

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没有半分滞涩。

墨迹未干,锋芒已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