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涟漪与暗礁(1 / 2)
龙胆科技总部,随着“五彩綾鏡”项目技术瓶颈的突破和海外市场初现曙光,连日来紧绷的气氛似乎缓和了些许。但平静的水面之下,改革的涟漪与潜在的暗礁,正悄然浮现。
人力资源部,新风与旧浪。
九里香推行的“扁平化沟通”与“管理者360度评估”改革,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波纹正一圈圈扩散开来。正式的改革通知和实施细则通过公司内部系统发布后,立刻引发了广泛讨论。
技术部门和不少年轻员工对此表示欢迎,认为这有助于打破信息壁垒,让更多一线声音被听到。一些开明的中层管理者也积极表态,开始尝试组织更开放的团队会议,鼓励跨层级交流。
然而,阻力也如期而至。
市场部那位被“清风”程序盯上的经理,名叫王洪。在改革方案通过后,他表面服从,暗地里却动作频频。他先是找了几位与他关系密切、同样对改革不满的中层管理者在小会议室“诉苦”。
“让下属来评估上司?简直是胡闹!”王洪愤愤地拍着桌子,“以后还怎么管理团队?有点不同意见就变成‘管理方式不当’了?九里香这是要搞垮公司的管理秩序!”
“就是,我看她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拿着鸡毛当令箭。”另一人附和道,“咱们这些跟着公司打拼多年的老人,倒要被一帮小年轻指手画脚了。”
几人越说越激动,开始暗中串联,试图在改革具体落地时设置障碍,比如在360度评估中引导负面评价流向其他“不听话”的部门,或者阳奉阴违,在扁平化沟通渠道上制造信息失真。
这天下午,九里香召集了一次全体管理者通气会,详细解读改革细节并回答疑问。会议刚开始,王洪就率先发难,他拿着改革方案,语气看似诚恳,实则尖锐:
“九里香总监,我非常理解您提升管理效能的初衷。但是,这个‘强制跨部门项目组’和‘匿名建议直通车’,会不会导致资源分散,而且给一些心怀不满的员工提供恶意中伤管理者的渠道?我们是不是应该更谨慎一些?”
他的问题代表了一部分保守管理者的担忧,会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九里香身上。
九里香早有准备,她神色平静,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王洪身上,不疾不徐地回应:
“王经理的问题很好,也很有代表性。首先,关于资源分散——现代企业的项目越来越复杂,跨部门协作本就是常态。强制组队不是为了分散资源,而是为了打破部门墙,促进知识共享和协同创新,这本身就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其次,关于匿名渠道……”
她微微一顿,语气加重了几分:“我们设立这个渠道,是基于信任——信任绝大多数员工是出于公心,是为了公司更好。当然,我们不排除会有极少数滥用的情况。但因此就因噎废食,堵住所有反馈的通道,无异于掩耳盗铃。我们要做的,是建立更完善的核实与反馈机制,去伪存真,而不是怀疑所有人的动机。”
她接着展示了几个通过早期匿名渠道收集到、并经过核实后成功改进的具体案例,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管理的权威,从来不是靠堵住别人的嘴来建立的。敢于面对批评,善于从反馈中改进,才是真正强大的管理者。”九里香的话掷地有声,会场中不少管理者陷入了沉思。
王洪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什么,但在九里香平静却极具穿透力的目光下,最终还是悻悻地闭上了嘴。他意识到,这位人力资源总监,远比他想象的要坚韧和难以对付。
“五彩綾鏡”项目组,荣誉与压力并存。
姚浮萍团队开发的“模糊验证”模型,在成功应用于海外数据合规难题后,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几家权威科技媒体进行了报道,将其誉为“应对数据孤岛的创新性突破”。龙胆科技的股价应声小幅上涨,技术品牌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荣誉纷至沓来,姚浮萍却不敢有丝毫松懈。她知道,关注意味着更严格的审视和更高的期望。
果然,很快就有竞争对手开始研究并试图模仿这套模型。同时,一些潜在的合作方和投资机构,在表达兴趣的同时,也提出了更苛刻的技术验证要求和更深入的代码审查需求。
“浮萍姐,‘棱镜科技’那边希望我们提供更底层的算法逻辑说明,他们担心存在未知漏洞。”一个负责对外技术沟通的工程师向姚浮萍汇报。
姚浮萍皱了皱眉:“核心算法涉及专利和商业机密,不能全部公开。给他们提供经过脱敏的处理流程和更详尽的测试报告。另外,让厚朴准备一下,应对可能的技术质询。”
姚厚朴点了点头,闷声道:“他们可能想绕开专利。”
“意料之中。”姚浮萍眼神锐利,“所以我们不能停下。厚朴,你继续带人优化模型效率,尤其是应对超大规模并发数据流的情况。我这边开始构思下一个版本的迭代方向,必须在他们模仿出来之前,建立起足够高的技术壁垒。”
她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的竞争,更来自于对技术本身走向的责任。一项有影响力的技术,其发展路径、伦理边界,都可能对行业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她开始花更多时间阅读技术伦理方面的书籍,与法务、市场部门沟通,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这项技术的应用。
数据安全与公共责任部,白皮书与邀约。
林晚负责撰写的《“五彩綾鏡”数据隐私保护白皮书(初稿)》完成了。这份长达数十页的文件,系统阐述了龙胆科技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的核心理念、技术架构、实践案例以及对行业未来的思考。文笔流畅,逻辑严谨,既有技术深度,又兼具人文关怀,尤其在对数据安全威胁的分析上,视角独特,鞭辟入里。
初稿在公司高层小范围内传阅后,获得了高度评价。连一向苛刻的姚浮萍看了之后,也难得地给林晚发了一条消息:“写得不错,尤其是对攻击模式的推演部分,很有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