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朕这位置你来坐?(2 / 2)
“朕即刻派遣锦衣卫与都察院,联合清查!就查过去五年,兵部上至侍郎、郎中,下至各清吏司员外郎、主事,以及他们关联的地方卫所、屯田账目!
朕不要多,只要查出来,有三成的官员是清廉的,或者各地卫所的屯田有三成与账上能对得起来,证明尔等确能廉洁高效、不负圣恩。
朕就听从尔等之言,重组之事,作罢!若是不足,查出来的就按谋逆之罪株连三族,如何?”
“陛下!万万不可啊!”王在晋面色惨白,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惊恐与绝望,
“此举若行,恐……恐人人自危,官场动荡,各地卫所军心不稳,恐生大变啊!”
“这也不可,那也不可!”朱由校猛地一拍御案,霍然起身,居高临下,目光扫过全场,最终定格在王在晋身上,语带讥诮:
“要不,朕这位置,由你来坐?”
“臣万死!臣不敢!臣绝无此意!”王在晋听见这诛心之言,魂飞魄散,连忙以头抢地,再不敢多言一句。
朱由校又看向刑部尚书黄克瓒:“黄爱卿!你执掌天下刑名,你来评断评断,朕此法,可否能验明兵部这些年执掌军事,是否真的做到了你们所言的‘清正廉明、稳控局面’?此法,可能澄清吏治,验明忠心?”
黄克瓒嘴唇哆嗦着,脸色蜡黄,额头上瞬间沁出冷汗。这哪里是问策,分明是逼他站队,甚至是将他架在火上烤!
他只能深深俯首,几乎将额头贴到冰冷的地砖上,颤声道:“臣……臣……陛下圣心独断……臣……愚钝……”却是半句完整的话也不出来。
眼见文官最后的抵抗也被这“掀桌子”的方式彻底瓦解,朱由校冷哼一声,重新坐回龙椅,声音恢复了平静,却带着最终裁决的意味:
“既然你们都心知肚明,禁不起查,那重建五军都督府之事,朕就当你们——同意了。”
此言一出,方从哲等人虽面色灰败,却也再不敢出声强谏。
陛下连“龙椅你来坐”这等诛心之言都了出来,他们哪里还敢像从前那般,动辄以集体辞官来胁迫君上?
他们也害怕陛下若真的一怒之下准了,那便万事皆休。这绝非仅仅是贪恋权位,更是因为谁都清楚,当今陛下手段层出不穷,身边能人辈出。
若真离了他们,朝廷只怕……运转得更快。到那时,就真的连“劝阻”陛下的资格都没有了。
到了这个时候,朱由校也懒得再听他们废话。勉强得来的“同意”,又岂会真心献上什么良策。
至于那帮勋贵,虽然今日表现确有些出乎意料,胆气见识增长不少,但让他们参与设计如此复杂的军国新制,终究还是力有未逮。
他的目光转向一旁侍立的御前秘书司掌司事(负责人)赵彦章,“赵爱卿,将你们御前秘书司拟定的条陈,给诸位卿家。”
“是,陛下。”赵彦章虽是第一次参加此等规格的朝会,但作为系统出身的官员,他对朱由校的忠诚度毋庸置疑。
方才见这帮文臣竟敢如此忤逆陛下,他心中早已义愤填膺,得到命令,他先是不卑不亢地向众臣行了一礼,朗声道:
“诸位大人,《孝经》有云:‘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为人臣者,谏君之过,匡扶社稷,乃其本分。
然,劝谏之道,在于明是非、利国家,而非结党营私,以虚言胁迫君父,徒逞口舌之利,却无益于国计民生!若以谏诤之名,行揽权营私之实,则非忠臣,乃国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