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六章 再赠绣片(2 / 2)
徐佳莹凑过去仔细观察,回忆着姨婆曾经给她讲过的苏绣历史:“我听姨婆过,有一种‘晕色绣’,是清代苏绣的一种绝技,能让色彩自然过渡,不需要借助染料的混合,就能呈现出晕染的效果。”
“这种针法对绣娘的技艺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掌握丝线的特性,还要有很好的色彩感知力,后来因为太难学,就逐渐失传了。没想到在这块绣片上能看到,这真是太珍贵了!”
周慧拿起一块绣着莲纹的绣片,绣片上的莲花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缠针绣”变体针法,普通的“缠针绣”是用丝线缠绕针脚,形成连续的线条。
而这种变体针法则是在缠绕的基础上,增加了轻微的捻转,让线条更细腻、更有光泽,能更好地表现莲花花瓣的层次感和质感。
“这种针法也很特别!”周慧,“如果能把这种失传的针法运用到咱们的产品设计中,不仅能让产品更有特色,还能让这些老针法重新被世人认识,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
接下来的几天,联合团队几乎全身心投入到对老绣片的研究中,连吃饭、休息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他们把工作室的长桌彻底清空,铺上洁白的棉布,将二十多块老绣片一一平铺展开,像陈列稀世珍宝一般。
每块绣片都配有放大镜、软尺、镊子等工具,还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专门用来记录针法细节、色彩搭配和纹样特点。
陈阳成了最忙碌的人,他几乎是趴在桌上,拿着放大镜逐一针脚地观察。
对于那块“晕色绣”山水纹绣片,他更是花费了最多心思。
他用软尺测量针脚的长度和密度,发现这种针法的针脚极短,每厘米大约有15-20针,而且针脚的方向不断变化,丝线的捻度也有细微差异。
“你们看,”他指着绣片上的云雾部分,兴奋地,“这里的丝线是先浅灰、再中灰、最后深灰,三种颜色的丝线交替使用,而且每一针的入线和出线都非常隐蔽,几乎看不到接头,所以色彩过渡才会这么自然。”
为了更清晰地记录针法,他还用相机拍摄了高清特写,然后在电脑上放大分析,将针脚的走向、丝线的缠绕方式一笔一划地画在设计稿上。
徐佳莹则在一旁回忆姨婆曾经讲过的苏绣典故,结合绣片上的针法,给大家讲解每种针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这种‘晕色绣’在清代乾隆年间最为盛行,当时主要用于宫廷贡品和贵族服饰,因为工艺复杂、耗时耗力,后来随着机器纺织的兴起,慢慢就没人愿意学了,到现在几乎失传。”
林梦柔则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将这些失传针法融入现代产品。
她拿着那块“缠针绣”变体针法的莲纹绣片,若有所思地:“这种针法的线条太细腻了,用来绣花卉纹样再合适不过,怎么呢,简直是太契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