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天雷防空系统,研发完成!(1 / 2)
当老刘乘坐的货船缓慢地驶离叙利亚拉塔基亚港踏上归途时,遥远的龙国,龙阳军工厂,06车间内,却是一片与外界喧嚣格格不入的火热景象。
戈兰高地上的硝烟,联邦发射弹道导弹所引发的全球“冷静期”,这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对于身处这片钢铁丛林中的姜晨,或者说整个06车间而言,都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
因为他们太忙了,忙到几乎没有时间去关心地球另一端正在发生的战略博弈。
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切割、打磨、焊接、装配,各种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特有的气味,当然,还有机油和汗水。
巨大的行车吊臂在头顶缓慢移动,将沉重的部件精准地放置在指定位置。
工人们穿着沾满油污的工作服,穿梭于各个工位之间,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专注而疲惫的神色。
姜晨,作为06车间的灵魂人物,更是没日没夜地加班。
他的办公室,或者说,他的“战情室”,灯火彻夜通明。
桌上堆满了各种图纸、计算草稿和技术报告,咖啡杯和烟灰缸是这里最常见的“装饰品”。
他那双曾经清澈明亮的眼睛,此刻布满了血丝,眼眶下是明显的黑眼圈,下巴上也冒出了青色的胡茬,显得有些憔悴。
然而,他的眼神依然锐利,思维依然敏捷,仿佛不知疲倦的机器。
他现在正同时进行着两个至关重要的项目:一是“天雷防空系统”的火箭弹改进与测试,二是为“鹰眼”机载雷达加工JL-7A的雷达零部件。
这两个项目,无论哪一个,都足以让一个顶尖的科研团队倾尽全力。
而姜晨却一个人扛起了总设计师的重担,并亲力亲为地指导着每一个环节。
尽管有着星际军工系统日志的帮助,为他提供了超越时代的知识和技术蓝图,但将这些高维度的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工业产品,并考虑到龙国当前薄弱的工业基础、材料工艺和精密制造能力,仍然是不小的挑战。
他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降维、工艺优化,甚至亲自设计一些简易的专用工具和生产线,才能让那些看似“不可能”的部件,在这个时代的工厂里被制造出来。
“老王,107毫米火箭弹的近炸引信模块,精度怎么样了?”
姜晨从JL-7A雷达天线阵列的加工工位上抬起头,冲着不远处正在调试设备的王师傅喊道。
王师傅是06车间的老技术骨干,一个经验丰富、一丝不苟的老钳工。
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刚刚测试完的引信模块。
“姜总师,按照您的要求,激光引信的触发精度已经达到了设计指标。但是,在高速旋转状态下的抗干扰能力,我们还在进行最后的验证。毕竟,火箭弹发射出去,那可是要转得像个陀螺一样!”
姜晨点了点头,他知道王师傅说的是实话。
为火箭弹加装末端制导和近炸引信,这本身就是一项颠覆性的技术。
特别是要在直径仅为107毫米或130毫米的火箭弹上,集成能够稳定跟踪高速目标、并具备抗干扰能力的红外或毫米波导引头,以及高精度近炸引信,这对于龙国目前的电子技术和精密制造能力来说,简直是痴人说梦。
但姜晨有系统。
系统提供的【精确制导火箭弹技术(模块化)】基础技术包,虽然耗费了他800万龙国币,但所带来的知识,却是无价的。
他将系统提供的技术方案,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子项目,然后手把手地指导着王师傅和车间的技术骨干们进行攻关。
比如,那个“更高灵敏度的红外成像传感器”,他将系统提供的原理图和关键参数,转化为这个时代能够理解的语言,指导技术人员利用现有的光电材料和加工工艺,去尝试制造出具备更高探测效率和更低噪声的红外探测器。
他甚至亲自设计了一套简易的信号处理电路,用当时最先进的晶体管和集成电路(虽然在后世看来简陋无比),去实现系统日志中那些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
又比如,那个“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惯性测量单元”。
他知道,MEMS技术在这个时代还处于萌芽阶段,甚至连鹰酱也只是在实验室里进行探索。
但他巧妙地利用了系统提供的“降维”方案,将MEMS的某些核心原理,转化为可以利用现有精密机械加工和微组装技术实现的“伪MEMS”结构。
虽然性能远不如真正的MEMS,但足以满足火箭弹小幅度弹道修正的需求。
这些工作,每一项都耗费了姜晨巨大的心血和精力。
他白天在车间里指导生产,解决技术难题;晚上则回到办公室,在系统日志的帮助下,进行更深层次的设计和优化。
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推动着整个项目的进展。
“抗干扰能力是关键。”姜晨走到王师傅身边,拿起一个半成品引信模块,仔细观察着上面的电路,“米格-21MF的飞行员肯定会释放红外干扰弹,甚至进行电子干扰。我们的引信必须能够有效区分目标和干扰源。按照我给的那个‘跳频’方案,你们再多测试几组数据,确保它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稳定性。”
“跳频?”王师傅挠了挠头,这个词汇对他来说有些陌生,但姜晨的每一个指令,他都会无条件地执行。
他知道,姜总师说的,总没错。
除了“天雷防空系统”,JL-7A雷达零部件的加工也是刻不容缓。
这是“鹰眼”机载雷达的核心组件,直接关系到龙国空军能否在未来的空战中,拥有“先发现、先锁定、先攻击”的能力。
雷达天线阵列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每一个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雷达性能大打折扣。
姜晨亲自绘制了JL-7A雷达天线阵列的加工图纸,甚至精确到了微米级别。
他指导工人对数控机床进行改造,优化刀具轨迹,控制加工温度,确保每一个雷达波导管和天线单元的尺寸和表面粗糙度都达到极致。
“这个波导管的内壁,必须像镜面一样光滑,不能有任何划痕!”姜晨指着一个刚刚加工出来的金属部件,对旁边的年轻技术员说道,“它直接影响到雷达波的传输效率,一点点缺陷,都会导致信号衰减!”
年轻技术员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连连点头。
他从未见过有人对加工精度有如此严苛的要求,但眼前之人是姜总工程师。
时间在紧张而忙碌中飞逝。
姜晨几乎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两个项目中。
他很少休息,累了就直接趴在办公桌上小憩片刻,醒来后又立刻投入到工作中。
他的胃口变得很差,常常一碗面条就能对付一顿饭,然后又继续投入到无尽的计算和图纸绘制中。
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南疆前线的战火,猴子国米格-21MF的威胁,以及现在联邦SS-20带来的全球战略压力,都像一座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他的心头。
他不是没有恐惧,不是没有疲惫,但他不能停下来。
龙国需要他,龙国军工需要他。
“天雷防空系统”的研发进展,牵动着整个军区,乃至更高层的神经。
冯振国长官几乎每天都会亲自打电话询问进展,冯远征教授更是常常泡在06车间,与姜晨一起讨论技术细节。
他们看到了姜晨身上那种惊人的才华和毅力,也看到了龙国军工崛起的希望。
终于,在姜晨和06车间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天雷防空系统”的改进型107和130火箭弹,以及配套的简易火控系统,完成了所有的地面测试。
而今日,是进行高空目标拦截测试的日子。
本次选择的靶场,位于一片广阔的戈壁滩上。
清晨的阳光,带着一丝凉意,洒满了整个靶场。
一辆辆被改装过的多管火箭炮发射车,整齐地排列在发射阵地上,它们乌黑的炮管高昂着,指向湛蓝的天空,仿佛一群蓄势待发的钢铁巨兽。
这些发射车,是姜晨亲自指导改造的。
为了提高机动性和反应速度,他将传统的牵引式火箭炮,改装成了车载式,并对发射系统进行了优化,使其能够更快地完成瞄准和发射准备。
一箱箱改进后的107和130火箭弹,被小心翼翼地装上发射车。
这些火箭弹,弹头部分经过了重新设计,安装了姜晨研制的简易红外导引头和高精度近炸引信。
弹体内部也进行了微小的结构调整,以适应弹载控制系统的安装。
靶场指挥中心内,气氛异常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