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失控的齿轮(2 / 2)
“够了。”
王老那苍老但中气十足的声音,再次打断了汇报。
他缓缓地站起身,没有去看那个年轻的工程师,而是将目光,直直地投向了脸色铁青的林浩。
“林所长,同志们,”王老的声音很平静,“我们都是搞科学的。科学,最讲究的就是实事求是,是尊重数据。”
他指着屏幕上那张图表。
“这一个月来,你们的努力,我们所有人都看在眼里。你们更换了全世界最好的轴承,你们重新铺设了比镜面还平整的基座,你们甚至造出了一套连我看了都自愧不如的隔震系统。可以说,你们已经将这个‘平台’,做到了我们现有工业能力的极限。”
“但是,数据不会说谎。”他的声音陡然提高了几分,“结果是什么?结果是,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变得更加诡异!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我们从一开始,可能就走错了方向!”
会议室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王老推了推眼镜,说出了那句早已在很多人心中盘旋,却谁也不敢说出口的话。
“林所长,我有一个大胆的、但基于科学逻辑的推论。我们已经穷尽了平台上所有的可变因素。那么根据排除法,当所有其他的可能性都被否定之后,剩下的那一个,无论它看起来多么不可思议,也必然是真相。”
他停顿了一下,一字一句地说道:“问题,不在平台。问题,在你们从一开始就认定为绝对完美的、那个作为基准的……石英玻璃上!”
这句话,像一颗炸雷,在林浩的耳边轰然炸响。
他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因为动作太猛,甚至带倒了身后的椅子。
“王教授!”林浩的声音因为愤怒而剧烈地颤抖着,他通红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对方,“您这是不负责任的猜测!是在动摇我们整个项目的军心!”
“我不是猜测,林浩同志,我是在陈述一种科学的可能性!”王老毫不退让地与他对视。
别人或许会因为林所长的威名而退缩,但他,同样不差!
“不可能!”林浩几乎是在咆哮,“那块玻璃,是石磊同志,用他的生命换回来的!它的纯度、它的均匀性,都经过了最严格的检测,理论上是完美无瑕的!您现在轻飘飘的一句话,就要否定我们材料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吗?!”
他的情绪彻底失控了。
这一个月来积压的所有压力、疲惫、委屈和对牺牲战友的愧疚,在这一刻,全部爆发了出来。
在他看来,质疑那块玻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那是在亵渎一位英雄的牺牲,是在否定这个国家在尖端材料领域好不容易取得的一点点尊严。
“林浩!”一位部委领导沉声喝道,“注意你的态度!王教授也是为了项目好!”
“为了项目好,就可以随意推翻我们已经验证过的结论吗?”林浩的胸膛剧烈地起伏着,“数据!你们要数据!那块玻璃的所有检测数据都在这里!每一项指标,都优于我们能找到的任何国外同类产品!你们凭什么质疑它?就凭一个毫无根据的‘猜测’吗?!”
“我凭的,是这一个月来,上百次失败的实验数据!”王老也动了真火,他用力地一拍桌子,“林浩,我尊重石磊同志,他是一位英雄!但科学不是信仰!我们不能因为它是英雄带回来的,就把它当成神龛一样供起来,不容许任何一丝一毫的质疑!如果玻璃真的存在我们现有技术无法检测出的、微观层面的内部应力问题,你抱着这份‘信仰’,就算再搞一年、十年,也解决不了问题!”
两种信念,在小小的会议室里,发生了最激烈的碰撞。
一方,是基于科学数据和屡次失败的合理怀疑。
另一方,是基于对牺牲战友的承诺和对国家信誉的坚定维护。
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终,会议在一种极其尴尬和压抑的气氛中,不欢而散。
林浩独自一人,失魂落魄地走出了会议室。
他没有回办公室,也没有回家,而是像一个幽魂一样,再次走进了那间冰冷的、寂静的实验室。
深夜的实验室,只有几盏应急灯亮着,将那台巨大的“磐石一号”原型机,勾勒出一个沉默而又冰冷的轮廓。
林浩独自一人站在机器前,他没有开启任何设备,只是静静地站着。
他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那块巨大的、晶莹剔剔透的石英玻璃外罩。玻璃的表面,冰冷刺骨,就像他此刻的心情。
王老的话,像一根毒刺,深深地扎进了他的心里。
“科学不是信仰……”
他反复地咀嚼着这句话。
难道,我真的错了吗?
难道,石磊……他用生命换回来的,真的是一件有瑕疵的……
不!
他不敢再想下去。
这个念头,本身就是一种背叛。
他靠在冰冷的机器上,感觉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
巨大的迷茫和动摇,像潮水一样,淹没了他的理智。
他第一次,对自己坚持了这么多年的信念,产生了怀疑。
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从身后传来。
林浩没有回头,他知道是谁。
整个凤凰厂,除了他,会在这个时间还留在实验室里的,只有一个人。
姜晨端着两个搪瓷茶缸,走到了他的身边,将其中一个递给了他。
茶缸里,是滚烫的白开水,蒸腾的热气,在冰冷的空气中,氤氲出一片小小的、温暖的白雾。
“辛苦了,林所长。”姜晨的声音很平静,没有指责,也没有劝慰。
“姜厂长……”林浩接过茶缸,声音沙哑,“我是不是……做错了?”
“你没有错。”姜晨靠在他旁边的设备上,看着那块巨大的玻璃,“你只是在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换做是我,我也会和你一样,选择相信自己的同志,相信我们自己的技术。”
姜晨的话,像一股暖流,让林浩那颗冰冷的心,有了一丝温度。
“但是,王老说的,也有他的道理。”姜晨话锋一转,“他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数据和逻辑。他的结论或许是错的,但他的思考方式,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林浩沉默了。
“我也觉得,事情很蹊跷。”姜晨看着那台沉默的机器,眼神深邃,“这一个月,我看了你们所有的实验记录。你们的每一步,都堪称完美。从理论上来说,你们已经排除了所有可能导致问题的机械和环境因素。”
他顿了顿,缓缓地说道:“我们花了这么大的力气,去控制每一个我们能想到的、可控的变量。轴承的精度、基座的水平、环境的温度、电源的稳定……我们把这一切,都做到了极致。”
“但是,”姜晨转过头,看着情绪低落的林浩,敏锐地指出了一个全新的方向,“也许,问题根本就不出在这些我们已经控制住的变量上呢?也许,问题出在一个我们从未考虑过的、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的、不可控的变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