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利剑出鞘(1 / 2)
东海之滨,一处被茂密松林和嶙峋礁石所掩盖的伪装阵地内,空气仿佛凝固成了琥珀,将每一丝声响、每一粒尘埃都封存在一种极致的寂静之中。
这里,是当前龙国最神秘、也最致命的新锐力量——“海岸利剑”部队的前沿指挥所。
指挥所并非像传统火箭军那样深埋地下的宏伟工事,而是一个由数个加固型军用方舱组合而成的半永备阵地。
外部覆盖着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特种伪装网,从高空俯瞰,与一片普通的丘陵地貌别无二致。
但在那层薄薄的伪装之下,跳动着的,是这个国家最尖端、最冰冷的杀戮之心。
指挥方舱内,光线昏暗,只有一排排军绿色涂装的金属机柜上,那些代表着不同系统状态的指示灯,在闪烁着微弱而执着的光芒。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电子设备特有的、略带焦糊味的臭氧气息,混合着指挥官陈兵手中那个搪瓷茶缸里飘出的、淡淡的廉价茶叶的清香。
陈兵,四十岁出头,身形如他身后的松树般挺拔,一张棱角分明的脸上,没有任何多余的表情。
他穿着一身洗得有些发旧的作训服,领口和袖口却熨烫得一丝不苟。
他不像一名将军,更像一位严谨到近乎刻板的大学数学教授。
然而,他那双深邃的眼眸,此刻正死死地盯着面前那块巨大的、由九块老式CRT显示器拼接而成的主战术屏幕。
屏幕上没有后世的那种实时画面,只有代表着敌我双方舰艇的绿色光点、不断刷新的航向航速数据,以及一条条刚刚由通讯参谋根据前线战报手动录入的、触目惊心的文字信息。
耳机里,加密通讯信道中传来的、夹杂着电流噪音的嘶吼声,为这些冰冷的数据,注入了滚烫的、带着血腥味的灵魂。
他看到代表“金陵”号的光点决绝地改变了航向,一条红色的、代表着撞击的预测航线被系统瞬间标出,如同一道刺目的血痕。
他听到海警船长张国强那带着血性的怒吼报告着敌舰开火,紧接着,代表海警302船的那个光点旁,就跳出了一个刺眼的红色“受损”警报。
他能从“金陵”号舰长李援朝那因信号过载而几近失真的咆哮中,感受到那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滔天怒火。
整个指挥所里,落针可闻。
所有的参谋和技术人员都屏住了呼吸,他们紧握着拳头,恨不得现在就和那些畜生们撕咬在一起。
一股压抑到极致的怒火,在每个人的胸膛里燃烧、翻腾,几乎要将这小小的方舱都焚为灰烬。
他们是“剑”,是国家耗费了无数心血,由姜晨总师亲自擘画、锻造出的、最锋利的非对称利剑。
可现在,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用最原始、最悲壮的方式,去和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进行一场毫无胜算的“海上拼刺刀”。
这种无力感,比任何羞辱都更加令人痛苦。
陈兵没有说话,他只是静静地看着。
他的眼神,平静得如同一口千年古井,但只有站在他身旁的副官知道,在那片死寂的井水之下,是即将喷发的、足以焚天煮海的滚烫熔岩。
他放在控制台上的手,稳如磐石,连一根手指都没有颤抖。
他在等。
等一个信号,等一道命令。
等那根引爆所有怒火的、最后的火柴。
终于,那部代表着最高指令的加密电话,用一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尖锐而急促的铃声,划破了指挥所的死寂。
一名通讯参谋闪电般地接起电话,捂着一只耳朵,仔细地聆听着。
他的脸色,随着听筒里传出的每一个字,都变得愈发肃穆。
几秒钟后,他放下电话,猛地转过身,面向陈兵,用尽全身力气,立正、敬礼。
“报告指挥员!接到最高统帅部命令!”
他停顿了一下,深吸一口气,吼出了那个所有人都已经等待了太久的、石破天惊的指令。
“命令:‘海岸利剑’部队,立即对敌‘村雨’号编队,实施火力打击!”
“打!”
那个字,终于来了。
它像一道九天之上降下的雷霆,瞬间击穿了指挥所内压抑的穹顶。
所有人的血液,在这一刻,轰然引爆!
陈兵猛地站起身。
他没有振臂高呼,没有慷慨陈词。
他只是平静地、将手中那个还冒着热气的搪瓷茶缸,稳稳地放在了控制台上。
然后,他转过身,面对着他那群早已蓄势待发的“剑客”们。
他的眼神,在那一瞬间,变了。
如果说刚才他还是一位冷静的观察者,那么现在,他就是一柄已经出鞘的、闪耀着森然寒光的利剑本身。
“‘利剑’一号、二号发射单元,注意。”
他的声音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平静,却带着一种金属般的质感,清晰地传到了指挥所的每一个角落,也通过加密数据链,传到了数十公里外,那两个潜伏在海岸线上的钢铁巨兽耳中。
“目标,脚盆鸡‘村雨’号导弹驱逐舰。”
“执行,‘斩浪’一号预案。”
“授权,自由开火。”
命令,如同一股高压电流,瞬间贯穿了整个作战体系的神经末梢。
数十公里外,一处伪装成沿海防风林的阵地里,两台被巨大迷彩网覆盖的庞然大物,仿佛从沉睡中苏醒的史前巨兽,开始发出低沉的咆哮。
这是“海岸利剑”部队的核心打击力量——基于“黄河JN252”重型军用底盘改造的“鹰击-8”导弹发射车。
它们平日里静默潜伏,与周围的树木和岩石融为一体,就像两块沉默的石头。
但此刻,当战争的号角吹响,它们便露出了狰狞的獠牙。
“一号车收到!‘斩浪’预案启动!”
“二号车收到!正在执行!”
无线电里传来发射单元指挥官沉稳的回应。
随着指令的确认,两台发射车内部,辅助动力单元(APU)瞬间启动,高亢的涡轮声取代了海风的呼啸。
强大的电流,开始涌向车体的每一个角落,唤醒了那些沉睡的钢铁肌肉。
车体内,穿着特种作训服的发射兵们,动作快如闪电,却又精准得如同教科书。
“数据链已连接!接收目标指示数据!”
“目标数据接收完毕!敌舰‘村雨’号,方位293,距离324,航速22节,正在进行数据校验!”
指挥方舱内,陈兵看着面前的屏幕上,一个代表着“村雨”号的红色菱形光标,被一个绿色的锁定框死死套住。
光标旁,一连串不断刷新的数据,精确地显示着它的每一个动态。
这些数据,并非来自于当时还遥不可及的天基卫星或远程无人侦察机,而是来自于“海岸利剑”部队自己的“眼睛”。
就在距离发射阵地十几公里外的一处悬崖顶端,一台被伪装成气象站的“哨兵”搜索雷达,早已将这片海域的每一个坐标都尽收眼底。
它就像一个耐心的猎手,在敌人踏入猎场的那一刻,便捕捉到了猎物的踪迹。
而当指挥部确认目标后,另一台更加隐蔽的“猎人”火控雷达,才会在短时间内开机,用它精准的波束死死咬住目标,计算出最精确的射击诸元。
一张由前沿侦察、搜索、锁定、打击构成的、严密的陆基“猎杀链”,早已在这片海岸线上悄然成型。
“目标数据校验无误!开始向导弹装订发射参数!”发射车内的操作员,在一块小小的、闪烁着绿色字符的单色显示屏前,飞快地敲击着键盘。
攻击航路、巡航高度、末端攻击模式……一个个冰冷的参数,化作一道道数据流,通过粗大的电缆,注入到发射箱内那两枚沉默的“幽灵”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