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只查,不声张(1 / 2)
帅帐的帘幕被一只手猛地掀开,带进一股凌晨特有的寒气。
黄皓的身影几乎是贴着地面滑了进来,他甚至顾不上行礼,双手呈上那封用黑火漆三道加急密封的密报。
“大人,渭南驿馆,鱼已上钩!”他的声音压抑着巨大的激动,那份尖细的嗓音此刻竟透出一股金铁交鸣的杀伐之气。
林默眼皮都未曾抬一下,仿佛早已料到。
他缓缓放下手中正在擦拭的“不贰”短刀,伸手接过密报。
指尖温度触碰到火漆的凸起,他没有立刻拆开,反而淡淡问道:“过程。”
“是。”黄皓稳了稳心神,语速极快地禀报,“昨夜子时三刻,就在大人于校场宣布决议后不到一个时辰,潜伏在渭南驿馆周围的南中勇士便发现驿馆后院有异动。他们按照您的吩咐,并未打草惊蛇,而是悄然靠近,发现有人正在调试一组极其精巧的折叠铜镜。”
“铜镜?”一旁侍立的诸葛瞻闻言,眉心微蹙,他负责参军司,对军中讯息传递的方式极为了解,却从未听过此物。
“正是铜镜,”黄皓的语气带上了一丝惊叹,“此装置可将日光或月光,按照特定的节奏与角度,折射向秦岭深处的一座孤峰。南中兄弟辨认出,那是一种失传已久的‘摩狼纹号’,是一种传递紧急军情的密码。若非大人提前嘱咐,我等即便看见,也只当是顽童戏耍。”
林默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摩狼纹号,他当然知道。
这东西在后世的考古发现中,曾被认为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某些隐秘世家联络的独特方式,其破译难度极高。
司马懿,果然手笔非凡。
“人呢?情报呢?”林默问道。
“人已生擒,是个硬骨头,服毒自尽未遂,现已押入暗牢。此人是顶替了原驿丞身份的魏国细作,代号‘影鸽’,已在渭南潜伏十年之久!”黄皓说到此处,背后已是一片冷汗。
一个潜伏十年的钉子,若非大都督这次布局,谁能想得到?
“他传递的情报,我们用备用铜镜截获并模拟成功。内容是——‘姜维未泄密,亦无反意,原计策失效,请示启动乙字备案’。”
乙字备案!
诸葛瞻的脸色瞬间煞白。
他终于明白了!
从头到尾,对方的目标根本就不是策反姜维!
林默缓缓站起身,走到沙盘前,目光落在渭水与秦岭交汇的复杂地带,声音平静得可怕:“司马懿从来就不在乎姜维会不会叛变。他在乎的,是‘我会不会怀疑姜维’。”
“他知道姜维的降将身份是我军内部最大的裂痕。所以他布下此局,无论我查或不查,都会产生恶果。我若不查,万一姜维真有问题,前线必败;我若查了,哪怕只是流露出一点怀疑,就会立刻动摇军心,让我和姜维之间、让新降将领与旧部之间,产生无法弥补的信任危机。只要这道裂痕出现,我蜀汉最引以为傲的指挥链,便不攻自破。”
帅帐之内,空气仿佛凝固。
诸葛瞻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他原以为昨日校场之事,是大都督一场敲山震虎、收服人心的阳谋,此刻才惊觉,在那阳谋之下,还藏着一场与千里之外的敌人进行的、无声无息的生死暗战!
大都督不是在测试姜维,而是在用一场“假的怀疑”,引诱一条真正藏在暗处的毒蛇,主动报告“怀疑计划”的失败!
“我明白了……”诸葛瞻喃喃道,眼神中最后一丝对林默激进手段的疑虑,彻底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狂热的崇敬,“您……您是以自身为饵,钓出了司马懿这条深水大鱼的触手!”
“还不够。”林默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盯着他,“外鬼露了头,家贼的尾巴也该揪出来了。诸葛瞻,我命你立即执掌参军司,调阅近三年来,所有自成都发往前线的边关文书、军报奏章。重点排查一样东西——凡是经由长史杨仪府上签阅,再转送至前线的文书,尤其是涉及姜维将军兵力调动、粮草补充的部分,给我一字不差地过一遍!”
“遵命!”诸葛瞻领命,转身便要离去。
“等等,”林默叫住他,“只查,不声张。把所有疑点,封存记录。”
“大人,若查出实证……”
不过三日,一份加急密卷便送到了林默案头。
诸葛瞻的效率高得惊人。
密卷中清楚地记录着,在过去三年里,至少有七份关于姜维擢升或增兵的紧急奏章,在杨仪府上被无故拖延了七日到半月不等。
更有甚者,在一份请求为姜维部补充冬衣的文书侧页,发现了一行用墨笔写下又试图擦去的匿名批注,字迹潦草,仅余四个字依稀可辨:“此人可用否?”
那笔迹,经过黄皓手下最顶尖的笔迹专家比对,与杨仪的一份私人手稿,有七成相似。
林默将密卷重新卷好,用火漆封存,看都未再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