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2 / 2)
“而交州以南的中南半岛,同样沃野千里,待垦良田无数;”
“那里才是真正的岁收三季之地;”
“此外,当地盛产高产耐旱的占城稻,此稻种必须收入囊中;”
“因此,打通南海航道刻不容缓!”
“交州与中南半岛,我志在必得!”
苏烨目光灼灼。
他的野心不止于此,未来更要囊括寰宇。
南美的甘薯、马铃薯、玉米,南亚的棉花等作物,也将在时机成熟时尽数攫取。
唯有提高粮食产量,才能使万民饱食。
而后,方可迅速增殖人口。
他未来的宏图,需要海量人力支撑。
若无高产作物,征服天下终究是空谈。
“什么?”
郭嘉等人闻言骇然:“南海与交州竟如此富庶?这分明是膏腴之地啊!”
“若早知此事,大汉何至于迟迟未取?”
荀攸蹙眉质疑:“可历来传言交州乃瘴疠横行、鸟兽绝迹的蛮荒之所——”
“与主公所言截然相反!”
“事实并非如此。”
苏烨轻笑解释:“交州多山多林,未经开垦自然瘴气弥漫;”
“一旦开发得当,便是天府之土;”
“中南半岛更是如此!”
\"即便放眼当下,珠江两岸已有大片区域得到开垦,为交州无数百姓与世家提供了生计;\"
\"只不过,由于交通闭塞、路途遥远,加之当地世族的刻意隐瞒,你们才未能见识到交州的真正价值;\"
\"待我们装备了先进的海船与战舰,开辟出直通交州与中南半岛的安全航线,局面必将焕然一新;\"
\"后续我计划疏通湘江与珠江航道,实现两流域的水运贯通;\"
\"同时修筑直达交州的陆路通道,彻底掌控这片疆域。\"
\"如今军械司与工部已研制出破土三郎等工程器械,配合新型火器与钢筋混凝土,移山填海已非难事。\"
这些年来积累的九百余项技术突破,足以颠覆世人想象。
郭嘉与苏玉听得瞠目结舌:\"莫非在下孤陋寡闻?军械司的技术竟已精进如斯?\"
荀攸抚须笑道:\"奉孝若常去军械司走动,便知我方技术发展到了何等境地。\"
苏烨正色道:\"奉孝身为谋主,二弟执掌商会经济命脉,岂可落后于技术革新?今后每月须抽时间前往军械司研习。\"
郭嘉当即肃然应诺:\"属下谨记!\"
“算我一个!”
苏玉也立即抱拳附和。
之前确实考虑不周。
荀攸轻抚长须分析道:“先取交州,再图中南半岛,确实是个上佳的发展策略。”
“眼下我们急需时间消化荆州,培养更多新政人才。”
“未来两年内,不宜对中原各州大举用兵。”
“若表现得过于强势,恐引诸侯结盟对抗。”
“但远征交州则无此隐忧。”
“因地处偏远,即便我们拿下两地,中原诸侯也未必知晓。”
“即便听闻,也只会笑我们舍近求远,放松戒备,这正是我们日后席卷中原的良机。”
郭嘉接着补充道:“其实交州与中南半岛并非蛮荒之地,而是未经开发的沃土。”
“待我们开发完毕,实力大增而不为人知。”
“再过数年人才储备充足,横扫天下易如反掌。”
“况且掌门还计划开展经济战,逐步掏空诸侯实力。”
“到那时,统一大业将事半功倍。”
“如此既能减少内耗,更为日后统一世界奠定基础。”
此前苏烨已将世界格局与地图详解告知众人。
为未来统一天下奠定根基。
\"正是!\"
苏烨含笑回应郭嘉:\"连年战火已令大汉人口锐减,这对**后统御天下极为不利;\"
\"持续内耗只会延缓大业进程;\"
\"相较武力征伐,我更愿以商战制胜;\"
\"待积蓄绝对优势,便可横扫诸侯;\"
\"力求将伤亡降至最低,保全更多黎民。\"
\"届时我将搜罗天下高产粮种,大幅提升收成以养育万民。\"
当然,苏烨并未将所有希望寄托于新作物。
那些粮种尚需数年才能获取,部分更需精心培育方能达到前世产量。
为此他早已布局:借助星辰转灵大阵与锁灵阵催生灵气,加速良种培育。
目前成效显着——改良后的五谷产量已提升五成。
这是综合育种技术与种植改良的成果。
因时日尚短,专业人才仍未充足,但随着时间推移,良种培育必将突飞猛进。
至于技术瓶颈?
对身负异能的苏烨而言不值一提。
\"主公英明!人口确乃统一大业根本,是我等思虑不周。\"荀攸由衷赞叹。
郭嘉接话道:\"主公仁德泽被苍生,此乃万民之幸;\"
\"纵观天下诸侯,无人能及主公这份仁心!\"
\"依您所言,交州与中南半岛确需尽早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