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 > 第391章 最后的打磨——注入“东方家国情怀”

第391章 最后的打磨——注入“东方家国情怀”(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星尘归途》项目室的台灯亮到深夜,竹编灯罩投下的暖光,在摊开的剧本上织出细碎的纹路。桌面上散落着半块吃剩的云栖村手工米糕、一支磨得光滑的钢笔,还有一张泛黄的照片——是陆砚辞去年春节在云栖村拍的,张婶正带着孩子们包饺子,竹篾盖帘上摆着歪歪扭扭的饺子,像一群憨态可掬的小元宝。

陆砚辞坐在老榆木桌前,指尖划过剧本上“异星基地能量修复”的章节,眉头轻轻蹙起。开机在即,所有主线剧情都已敲定:主角“东方”带领团队修复归墟星的能量核心,与外星文明达成共生协议,每一场戏的分镜、台词甚至特效参数都已标注清晰,可他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一份能让观众“心头一暖”的东方温度,少了一根连接“星辰大海”与“故土根脉”的线。

钢笔尖在空白页停顿片刻,他突然想起航天城特训时,黄博说的一句话:“在模拟舱里待久了,最想的不是牛排红酒,是一碗热乎的饺子。”笔尖落下,墨水在纸上晕开,一个新的场景渐渐成型——

【异星基地·主控舱】

舷窗外是靛蓝色的星云,细碎的星尘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主控舱的临时料理区里,“东方”(黄博饰)正踮脚够着储物架上的太空食品箱,取出真空包装的小麦粉、脱水白菜和压缩肉馅。李岩饰演的年轻航天员小林,正用加热棒给不锈钢盆烧水,蒸汽在冷冽的舱内凝结成细小的水珠,沾在舷窗上,像家乡清晨的雾。

“小时候我妈包饺子,总说‘皮要捏三道褶,馅要多放葱’。”东方的指尖沾着面粉,笨拙地将面团擀成圆片,边缘不够规整,却透着熟悉的烟火气。他把脱水白菜泡开,挤干水分切碎,和肉馅拌在一起,没有香油,就滴两滴从地球带来的芝麻香油精华——那是出发前母亲塞进行囊的,说“万一想家了,闻闻就好”。

小林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管荧光颜料,是之前画能量示意图剩下的:“陆导说让我们多加点东方元素,要不我们写副‘太空春联’?”他在舱门的金属板上挤出红色颜料,一笔一划写起隶书,“上联:星途连故土,下联:云帆载乡心,横批:宇宙同春”。荧光颜料在舱内冷光下泛着暖红,和窗外的星云相映,竟像把“家”搬进了宇宙。

当第一锅饺子下进沸水,蒸汽带着面粉的清香飘满主控舱,东方看着饺子在水里翻滚,突然想起出发那天,母亲站在航天城门口,手里拎着保温桶:“到了太空,记得按时吃饭,别像以前一样熬夜。”他夹起一个煮好的饺子,咬开一角,白菜肉馅的鲜意在嘴里散开,眼眶悄悄发热——原来不管走多远,味蕾记得最牢的,永远是家的味道。

写完最后一句台词,陆砚辞放下钢笔,指尖轻轻摩挲着纸页,仿佛能闻到字里行间的饺子香。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云栖村的灯火——此刻村里的家家户户,大概也亮着这样的灯,有人在包饺子,有人在贴春联,有人在给远方的亲人打电话。“就是这个了。”他轻声说,这份藏在宇宙里的“小团圆”,正是《星尘归途》最该有的灵魂。

第二天的剧本讨论会上,当陆砚辞念出这个新增片段时,原本安静的会议室瞬间热闹起来。黄博第一个举手,声音里带着共鸣:“我在航天城特训时,冬至那天食堂煮了饺子,我吃着吃着就想起我爸——他以前总说‘男人在外,吃口热饺子就不觉得孤单了’。这个片段加得好,‘东方’咬饺子的那个镜头,我能演得特别真。”

苏晓也笑着补充:“我们可以在舷窗的水珠上做点文章——让水珠凝结成家乡的样子,比如东方看着水珠,里面映出襄阳城的轮廓,和《侠影篇》的画面呼应,这样‘家国情怀’就不是空的,是能看见的连接。”

特效总监老郑则盯着“荧光春联”的描述,眼睛一亮:“荧光颜料可以参考非遗的‘夜光漆’工艺,让颜料在黑暗中能持续发光,而且颜色会随舱内温度变化——白天是暖红,晚上变成淡金,像星星落在门上。再让春联的影子投在主控台的屏幕上,和能量数据重叠,形成‘文化与科技共生’的画面,比单纯的文字更有冲击力。”

陆砚辞认真听着大家的建议,在剧本旁补充批注:“加一个特写——东方包饺子时,指尖的面粉落在主控台的能量参数上,刚好遮住‘47%平衡临界点’的数字,他笑着擦掉面粉,说‘妈总说面粉要撒匀,不然饺子会粘’。”这个细节一提出,会议室里响起会心的笑声,有人想起自己母亲做饭时的叮嘱,有人想起小时候帮家里贴春联的场景。

“这个片段,看起来是‘闲笔’,其实是‘魂’。”陆砚辞收起笑容,语气变得郑重,“西方科幻常讲‘人类征服宇宙’,主角带着武器和野心出发,最终成为孤独的英雄;但我们的‘东方科幻’,要讲‘人类带着家出发’——这个‘家’不是物理的房子,是妈妈教的饺子手法,是门上的春联,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根脉。”

他翻到《侠影篇》的剧本复印件,指着“襄阳城守岁”的片段:“当时我们加了一场戏,郭靖和百姓一起包饺子,城墙上贴满春联,哪怕城外兵临城下,屋里的灯火也没灭。现在《星尘归途》去了宇宙,更要带着这份‘家的温度’——当‘东方’在异星吃着饺子,当荧光春联在宇宙里亮着,观众会明白:我们去星辰大海,不是为了逃离,是为了带着家的根脉,走得更远;我们和外星文明共生,不是为了证明强大,是为了让不同的文明,都能守住自己的‘家’。”

团队成员纷纷点头,李岩甚至拿出手机,翻出自己拍的航天城夜景:“昨晚我在模拟舱外,看到月光照在舱门上,突然觉得像家里的窗户。我们可以在片段结尾加个镜头——小林把手机里的家乡照片投影在舱壁上,照片里是云栖村的老槐树,树下摆着刚贴好的春联,和舱门上的‘太空春联’遥遥相对,像一场跨越光年的团圆。”

讨论结束时,朝阳透过项目室的竹编窗棂照进来,落在修改后的剧本上。陆砚辞拿起钢笔,在片段标题旁画了一个小小的饺子图案,旁边写着:“东方科幻的温度,藏在烟火气里。”

开机前的最后一次勘景,当剧组在航天模拟器里搭建“异星基地”时,道具组特意带来了竹篾盖帘、迷你擀面杖,还有按非遗工艺制作的荧光春联——春联的纸是用竹纤维混纺的,既能在太空环境下保持韧性,又带着东方纸张的温润。黄博穿上航天服,拿起擀面杖试着擀皮,虽然动作笨拙,却笑得格外开心:“我现在就能想象到拍摄时的画面——蒸汽在舷窗上凝结,荧光春联亮着,饺子在锅里翻滚,窗外是星云,屋里是家的味道。”

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太空春节”片段,最终成了《星尘归途》最动人的一笔。它没有推进主线剧情,却像一根温柔的线,将遥远的宇宙与熟悉的故土连在一起;它没有炫酷的特效,却用一碗热饺子、一副荧光春联,让“东方科幻”有了心跳与温度——原来最动人的宇宙叙事,从来不是征服与对抗,而是带着家的根脉,在星辰大海里,守住那份属于东方的“小团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