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熔炉之眼(1 / 2)
**地点:**“远行者号”舰桥、科学实验室、工程甲板;“幻日摇篮”星云边缘及内部;新增侦察机器人“萤火虫”蜂群。
**时间:**启航后第15天(标准时),抵达目标星域边缘。
**人物:**周孜婷,军洛,鸿宇,赵娜,赵航,林露,工程团队。
经过十多天的航行与磨合,“远行者号”的舰员们大多已战胜了初期的太空适应症,舰内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面对终极目标的、沉甸甸的专注。此刻,舰桥巨大的观景窗外,那被称为“幻日摇篮”的星云,已不再是星图上遥远的光斑,而是横亘在宇宙幕布上、占据了几乎全部视野的、令人窒息的瑰丽奇观。
它无愧于“摇篮”之名,更无愧于“幻日”的形容。
星云的主体是炽烈翻腾的**电离氢气**,呈现出一种仿佛熔融金属般流动的、深邃而耀眼的**绯红**,如同宇宙巨神被撕裂的伤口,喷涌着生命的原浆。在这片汹涌的红色海洋中,点缀着无数新生的、或刚刚点燃核聚变的**蓝白色恒星**,它们如同被灼热血浆包裹着的钻石胚胎,散发着刺目而冰冷的光芒。强烈的恒星风与辐射,将周围较冷的气体和尘埃塑造成形态各异的**柱状结构**和**空腔**,这些结构在背景红光的映衬下,边缘锐利如刀,内部则幽暗深邃,仿佛通向未知的深渊。
更令人目眩的是,在星云某些区域,致密的**尘埃带**如同焦糖色的丝带,缠绕、分隔着不同的发光区域。当后方恒星的强光穿透这些尘埃时,发生了复杂的**散射与折射**,在星云内部制造出无数虚假的、扭曲的“太阳”——它们或大或小,或明或暗,悬挂在气体帷幕之后,光芒呈现出诡异的**金黄、橙红甚至紫罗兰**色,如同梦幻泡影,不断诞生又湮灭。这便是“幻日”之名的由来——美丽,却充满了欺骗性与致命的辐射陷阱。
整个星云并非静止,它内部的湍流运动肉眼可见,巨大的气体云团在引力和辐射压力下缓慢地旋转、碰撞、撕裂,发出无声的咆哮。无处不在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如同无形的剃刀,疯狂冲击着“远行者号”的相位折叠护盾,在淡金色的能量场上激起密集而炫目的涟漪,发出持续不断的、令人牙酸的“滋滋”声。舰体深处传来引擎功率提升的低沉嗡鸣,维持着护盾的稳定与航向的坚定。
“我的老天爷…”赵航坐在驾驶席上,望着窗外那毁灭与诞生交织的画卷,忘记了操作,喃喃自语,“这地方…比鸿宇的头发还乱!”
“纠正,”赵娜的声音从科学台传来,冷静地如同在描述实验室样本,“鸿宇博士头发的熵值远低于当前星云内部湍流。根据‘深渊之眼’最新数据,摇篮核心区域的粒子通量已达到舰船设计阈值的87%,磁流体动力学扰动等级:极端。建议航路立即规避S-7至S-9扇区。”
鸿宇此刻却顾不上赵航的调侃和赵娜的数据,他整个人几乎要扑到观景窗上,眼镜片上反射着变幻莫测的光芒,激动得语无伦次:“太…太美了!看那!新生恒星的‘光压’雕塑!看那尘埃折射出的‘伪日冕’!还有那…那引力剪切形成的涡旋!这简直就是…就是宇宙级的交响乐!狂暴!优雅!无序中的…呕…”过于激动似乎又勾起了他残余的不适感,他赶紧捂住嘴,但眼睛依旧贪婪地吸收着窗外的景象。
周孜婷站在舰长席前,双手背在身后,身姿挺拔。她的目光穿透绚烂的光影,落在全息星图上那个不断闪烁的坐标标记上——生物电信号源和引力阴影的所在,位于星云深处一个相对“平静”的空洞边缘。“航路修正完成了吗?林露。”
“已完成,舰长。”林露的声音平稳,“我们正沿预设的‘弦月走廊’切入。这条航路利用了大型尘埃柱的天然屏蔽效应,能最大程度削弱核心辐射和粒子流的直接冲击。但环境干扰依然会严重影响常规扫描精度,尤其是对目标生物电信号的捕捉。”
“这正是‘萤火虫’派上用场的时候了。”军洛的声音响起,他正通过战术台监控着工程甲板的动态。
**工程甲板。**
巨大的发射舱门缓缓开启,露出外面狂暴而瑰丽的星云背景。一群数量约五十、外形酷似**放大版甲虫**的机器人静静地悬浮在发射轨道上。它们约莫家用无人机大小,外壳是哑光的深灰色特种复合材料,流线型的设计能有效减少湍流阻力。最显眼的是它们头部集成的多光谱传感器阵列,如同复眼般闪烁着幽蓝的微光——这便是**“萤火虫”侦察机器人蜂群**,由赵娜主导设计,鸿宇提供理论支持,军洛提出战术需求。
“萤火虫01至50,自检完成,状态:绿色。‘深渊之眼’子节点链路建立,抗干扰协议加载完毕。蜂群逻辑核心:激活。”赵娜的声音通过工程频道传来,毫无波澜,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释放!”军洛命令简洁有力。
嗤——!
无声的电磁弹射启动。五十只“萤火虫”如同被惊扰的蜂群,瞬间被弹射入狂暴的星云介质中!它们小巧的身躯在巨大的气体云柱和能量湍流中,渺小得如同尘埃。
然而,这些“尘埃”却展现出惊人的灵活性与韧性。它们迅速散开,彼此间保持着精密的相对距离,依靠微型离子推进器灵活地规避着翻滚的气体团块和隐形的粒子束流。头部传感器阵列全功率开启,将捕捉到的光谱、辐射、磁场、微弱引力波动等海量数据,通过特殊加密的抗干扰链路,源源不断地传回“远行者号”上的“深渊之眼”主阵列。
“萤火虫03报告:前方检测到高浓度硫化氢冰晶云,建议主舰航向微调+0.3度。”
“萤火虫17报告:坐标区域磁力线扭曲加剧,存在小型能量爆发点,疑似新生恒星耀斑前兆。”
“萤火虫29报告:检测到微弱、非自然指向性的低频电磁脉冲…来源不明,正在追踪…”
工程甲板的主控屏上,代表着“萤火虫”的五十个绿色光点,如同真正的萤火虫,在星云复杂的三维模型中灵活穿梭,将原本模糊不清、危机四伏的“弦月走廊”及其周边环境,一点点照亮、描绘清晰。
“干得漂亮,小虫子们!”赵航看着飞行控制台上更加精细的星云动态模型,兴奋地吹了声口哨,“比老洛的模拟训练刺激多了!”
鸿宇在科学台前,双眼放光地盯着“萤火虫”传回的实时数据和壮丽影像:“蜂群逻辑!分布式感知!这才是探索未知的正确打开方式!娜娜,你的算法简直是艺术!”
赵娜专注于处理海量回传数据,头也不抬:“艺术需要效率支撑。鸿宇,我需要你立刻分析29号报告的异常电磁脉冲频谱特征,与目标生物电信号进行交叉比对。优先级:最高。”
鸿宇:“遵命!艺术总监大人!”立刻埋头工作。
军洛看着战术屏上稳定工作的蜂群光点,微微颔首,对赵娜的设计表示认可。
周孜婷看着舰桥各岗位高效运转,尤其是“萤火虫”蜂群传回的宝贵信息,心中稍定。她望向窗外那近在咫尺的熔炉之门——翻腾的气体巨柱如同燃烧的叹息之墙,扭曲的“幻日”在墙后闪烁着诱人而危险的光芒。
“‘萤火虫’继续前出侦察,扩大搜索范围,重点扫描空洞边缘区域。”周孜婷下令,声音沉稳,“全舰保持一级战备,护盾功率维持峰值。我们…准备进入摇篮腹地。”
“远行者号”庞大的舰体,在“萤火虫”蜂群开拓出的安全航路指引下,如同一位小心翼翼的巨人,缓缓驶入那由气体、尘埃、新生恒星和致命辐射构成的宇宙炼狱之门。舰体在湍流中微微震颤,护盾上激起的涟漪更加密集,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前路的艰险。而在舰桥主屏幕上,代表着目标区域的信号标记,在“萤火虫”们不断传回的数据流中,正变得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神秘——尤其是那片巨大的、吞噬着一切探测信号的“引力阴影”。
“弦月走廊”的航程如同在沸腾的钢水中穿行。“远行者号”庞大的舰体在狂暴的星云湍流中艰难前行,相位折叠护盾上激起的能量涟漪从未停歇,发出持续不断的嗡鸣,仿佛巨舰痛苦的呻吟。若非“萤火虫”蜂群如同灵巧的向导,不断传回精确的规避路径和环境预警,这趟旅程将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