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协同锚点(1 / 2)
探索者号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而专注。全息显示屏上展示着复杂的能量流图谱和神经连接模型,数据如瀑布般流动。团队核心成员围坐在桌旁,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疲惫,但眼中闪烁着决心的光芒。
“单一‘精神锚点’的负担已经证明是不可持续的。”鸿宇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他的手在空中挥动,调出一组令人心惊的数据——那是军洛在操作混沌场时承受的神经负荷峰值,“军洛是我们中最坚韧的人,连他都几乎被摧毁。我们不能指望任何人单独承担这个角色。”
周孜婷的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仍略显苍白的军洛身上:“你有什么看法,军洛?”
军洛坐直身体,表情是一贯的冷静,但微微紧绷的下颌线透露着他并未完全从创伤中恢复:“负担确实极大。不仅仅是能量控制,还有...织暗者印记的反噬。单独承担风险太高。”
林露轻声补充:“当我尝试感知那个领域时,即使只是边缘接触,也感受到了那种...吞噬性的空虚。需要一个更分布式的系统来分散这种压力。”
鸿宇兴奋地接话,调出一个新的模型:“这就是我提出的‘协同锚点’理论——不是依靠单一个体,而是由多人组成网络,共同分担精神负荷。就像分布式计算系统,但应用于意识和能量场控制。”
赵娜皱眉看着数据:“理论上有吸引力,但实践中有无数问题。如何同步不同大脑的神经活动?如何分配负荷以避免局部过载?信息传递延迟如何解决?”
“问得好!”鸿宇的眼睛亮起来,“这就需要你的专长了,赵娜。我们需要设计一个精密的数据流分配系统,能够实时监控每个节点的状态,动态调整负荷分配。”
小七的声音从会议室的扬声器中传来:“我已经模拟了137种可能的网络配置。最有效的似乎是基于林露女士感知特性的星型网络,但她作为中心节点可能承受过大压力。”
林露的脸色微微发白,但眼神坚定:“如果那是必须的,我愿意尝试。”
“不,有更好的方案。”小七调出一个新模型,“基于诺德尼斯环境中的‘低语’模式,我建议采用完全分布式网络,没有单一中心节点。每个参与者平等地贡献和接收,形成一个真正的意识共鸣网络。”
军洛皱眉:“这需要极高的协调性和信任。稍有不同步就可能导致灾难性反馈。”
“正是如此。”鸿宇点头,“但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我们不是一个临时拼凑的团队,我们经历过生死考验,彼此信任。这种默契是无法量化的宝贵资源。”
周孜婷沉思片刻,然后问道:“需要多少人参与?”
“初步测试至少需要五人。”鸿宇回答,“理想情况下,最终网络应包括所有关键操作人员,甚至可能扩展到全体船员,形成一种...集体意识防护场。”
会议室里一阵沉默,这个概念既令人兴奋又令人不安。
赵航打破沉默:“听起来像是要变成某种群体思维生物。还能保持自我吗?”
小七回答:“基于模型,个体意识不会融合,而是形成一种...共鸣状态。就像乐器在交响乐团中保持独特音色但共同创造和谐音乐。”
刘颖从医学角度提出担忧:“神经连接的安全性如何保障?大脑是非常精密的器官,强行连接可能导致不可逆损伤。”
“不会‘强行连接’。”鸿宇解释,“我们将使用非侵入式神经接口,基于我们在诺德尼斯发现的技术原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从极低强度开始逐步增加。”
周孜婷最终做出决定:“开始准备测试。鸿宇和小七负责技术方案;赵娜设计数据流分配系统;刘颖确保医疗安全保障;林露和军洛,你们是最了解那种感受的人,负责指导参与者如何感知和引导能量。”
接下来的48小时里,探索者号变成了一个高度专注的实验室。团队成员分工合作,紧张而有序地准备着这项前所未有的实验。
鸿宇和小七改进了混沌场生成器,使其能够接受多个神经输入源并整合输出。赵娜开发了一套精密的监控系统,能够实时追踪每个节点的负荷状态,并自动调整分配。刘颖准备了全套医疗应急方案和神经稳定设备。
最挑战的是培训参与者。除了林露和军洛,首批测试还包括赵航、刘颖自己和鸿宇。赵航因其出色的反应速度和空间感知能力被选中;刘颖为了实时监控参与者生理状态;鸿宇则为了直接调整技术参数。
训练室内,林露正在指导大家如何感知和互动能量场。
“不要试图用力控制,”她轻声说,闭上眼睛示范,“更像是...邀请、引导。感受能量的自然流动,然后轻轻地施加影响。”
赵航做了个鬼脸:“这比开飞船抽象多了。我能感觉到什么东西,但说不清是什么。”
军洛站在一旁,罕见地提供建议:“寻找你飞行时的感觉。不是控制飞船,而是与它成为一体,感受它的每一个响应。”
刘颖点头:“有点像手术中的微妙触感。不是强行切割,而是顺着组织的自然层次。”
鸿宇则完全从理论角度理解:“想象你在调节复杂系统的参数,但不是通过手柄,而是通过意念。”
经过密集训练,团队终于准备好了进行第一次“协同锚点”测试。
测试日,所有参与者聚集在专门改造的训练舱内。房间中央是混沌场生成器,周围放置着五个神经接口椅,呈五边形排列。墙上显示屏展示着实时数据和能量可视化图像。
周孜婷站在观察区,表情严肃:“记住,安全第一。有任何不适立即报告。小七,你全程监控,必要时立即中断测试。”
“明白,舰长。所有系统就绪,安全协议已启动。”
参与者们就位,神经接口轻柔地贴合他们的头部。林露深吸一口气,向众人点头示意。
“开始低强度连接。”鸿宇宣布。
一瞬间,五个人的身体都微微震颤。墙上显示屏显示神经同步率正在稳步上升:65%...78%...83%...
“奇妙的感觉...”赵航喃喃道,“像是...同时在做梦和清醒。”
刘颖专业地报告:“生理指标稳定,但神经活动显示高度同步化。林露,你能引导能量流吗?”
林露点头,闭上眼睛。慢慢地,房间中央的混沌场生成器开始产生微弱的能量场,呈现出柔和的漩涡模式。
“成功了!”鸿宇兴奋地说,但尽量保持冷静,“现在尝试稍微增加强度。”
随着能量场增强,参与者的表情开始变化。赵航的轻松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专注;刘颖眉头微皱;鸿宇完全沉浸在技术参数中;军洛的表情变得锐利,如同即将投入战斗;林露则显得既痛苦又愉悦,像是同时承受巨大压力和巨大启示。
“同步率90%!”小七报告,“能量场稳定在预设水平的20%。”
突然,显示屏上出现一阵波动。赵航叫出声:“哇!刚才那是什么?像是突然失重又超重!”
军立即回应:“集中精神!那是反馈波动,不要抵抗,引导它!”
林露的声音带着stra:“有...外来干扰。不是诺德尼斯的低语,是别的...更黑暗的东西。”
刘颖查看医疗数据:“军洛的神经负荷突增!他的织暗者标记正在活跃化!”
周孜婷向前一步:“中断测试!”
“不!”军洛咬牙说,“我能控制。这是测试的一部分——学习处理干扰。继续!”
鸿宇调整控制参数:“重新分配负荷,将部分从军洛转移到我和赵航。”
赵航深吸一口气:“来吧,我能处理。就像处理湍流飞行。”
慢慢地,波动平稳下来。军洛的呼吸逐渐恢复正常,但额头布满汗珠。
“干得好,团队。”周孜婷的声音中带着罕见的赞赏,“继续监测。”
接下来的半小时里,团队逐步增加能量场强度,学习如何协调应对各种情况。有时是外部干扰,有时是内部不同步,有时是能量场本身的不稳定特性。
最突破的时刻发生在测试接近结束时。当能量场强度达到预设的50%时,五个人突然同时吸气。
“你们也感觉到了?”林露惊讶地问,“那种...完整的和谐感?”
赵航点头:“像是所有乐器突然完美调音的那一刻!”
鸿宇兴奋地看着数据:“同步率97%!几乎完美!能量场效率比单一锚点模式提高了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