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68(2 / 2)
有了人口,充足钱粮,还有这几年积攒下来的各种技艺水平的提升,整个西洋,将会是另一番的局面。
而郝风楼所期望的一切,都可水到渠成。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已经和朱棣的好恶无关了。
朱棣或许觉得古朴这个家伙,未必有欺君罔上的胆子,也未必就如此大奸大恶,可问题就在于,古朴对圣旨敷衍了事,漫不经心,这却是实情,若是宫中不予处置,或者只是轻轻惩罚一番,那么将来,宫中的圣旨放出去,各部都似古朴这般,这天下,还能姓朱么
做天子的,自然该恩威并用,而抗旨不尊,关系到的,就是天子威信的问题,若是朱棣连这个都不在乎,他就不是朱棣了。
朱棣目光冷下来,终于做出了裁决:“户部尚书古朴,立即交锦衣卫查办,户部尚书开缺,侍郎何建兴忠心耿耿,熟谙部务,可暂代其职,待朕择选出贤明,交由廷议讨论,再有任用。”
前者是收拾古朴,后者呢,却是提拔何建兴,虽然何建兴只是暂代尚书,而且也已经讲明了,这个尚书,将来还是要按组织程序,进行推选的,不经过廷议讨论是不成,而廷议讨论,八成是绝不可能同意何建兴继任。只不过说起来,眼下确实没有什么好的人选,大家反对何建兴,却又提不出更合适的人选,结局八成就是僵持下去,而在这段时间,足以让何建兴站稳脚跟,再徐图转正。
至于古朴,则是一脸震惊,却又满是苦涩,本以为自己还有生机,可是陛下一句查办,他便知道自己完了。
这世上,哪里有经的住锦衣卫查办的官员,他历任这么多官职,有的是贪赃枉法的证据,越是彻查下去,罪名就越多,怕是到了最后,不只一个欺君罔上,就足以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了。
紧接着,便有如狼似虎的大汉将军,将这古朴押下去,随后,便是廷议的继续讨论,只是接下来的讨论,实在没什么意思,大家各怀心事,也懒得多言什么,熬了半个时辰,大家各自散了去。
那朱高炽和解缙,自是一脸漆黑,说起来这古朴的垮台,竟是和他们密不可分,他们对古朴的提携,反而成了古朴完蛋的重要罪证,这未免有些可笑。而如今户部尚书易位,换上来的,却是和赵王勾结的何建兴,赵王和陈学的力量,已经不知不觉的又壮大了几分。
赵王朱高邃虽是心里忍不住想要眉飞色舞,可是这脸上,却是没有表露出什么,他已有了一些涵养,倒也不至于喜怒形于色。只是散朝之时,他绷着个脸,待出了宫,和郝风楼见了面,这才禁不住失笑:“你瞧见皇兄的样子么哈真有意思,只怕这个时候,他想杀人的心思都有。”、
郝风楼微笑:“殿下,万事开头难,这一次虽是胜了,可还只是个开头,咱们的路还长着呢。”
朱高邃颌首点头:“不错,路还长着,本王倒是笑的有些早了,好罢,本王再笑一笑,就不笑了。”说罢挤出笑容,又立即收敛,一副老沉稳重的样子,道:“这个何建兴,是不是寻个机会,要和他见一见”
郝风楼摇头:“没有这个必要,殿下不必授人以柄,其实他是聪明人,自然知道应当怎么做,殿下的兵,练得如何了”
朱高邃微微笑道:“倒还不错,反正下头有几个心腹分忧,本王现在是学你,做甩手掌柜。”
郝风楼道:“既然如此,咱们寻个地方,说说话去。”
朱高邃兴致盎然,道:“好极了。”
这一趟,户部尚书易主,郝风楼倒是实在高兴,心里一块大石终究还是落地了,而接下来,怕是事情都会朝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是他期待已久的。
既然如此,那么就免不了要犒劳自己,反正自己身边,有个赵王,两个人凑在一起,若是不喝几杯,也实在说不过去。
二人上了车轿,走马观花,寻了个酒肆,先是大队的侍卫进去盘查,二人才落了车轿,寻个地方,点了酒菜,开怀畅饮了。
第六百九十八章:釜底抽薪
经过了这一次你死我活,何建兴便是再蠢,也清楚他已彻底得罪了太子、解缙人等,更知道,自己已是自绝于清议,至少在这金陵,他已成了过街老鼠。
但凡如此,既没有卖乖讨好的可能,那么也唯有破罐子破摔了。
何建兴知道自己能在这尚书的位置上是依靠什么力量,知道也懂的自己理应做什么,该怎么做,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
于是乎,他走马上任,立即便开始力排众议,预备迁徙人口了。正因为此事,古朴才完蛋,这户部之中,何建兴这代任的尚书既然决心将此事做下去,那么,谁敢反对
一场浩浩荡荡的迁民运动便拉开了帷幕。
江西、闽粤、云贵各省的民户本就都是在册的,不过在册的民户,何建兴并不打算动,他的目的却是在逃户上头。
洪武开始,大明实施的乃是极为严格的黄册制度,所有人都必须编入户籍,从民户到乐户、兵户乃至于医户、匠户等等,划分之细,可谓前所未有。
只不过制度是制度,可是由于户籍森严,有许多严苛的要求,如此一来,反而导致逃户人渐多了起来。
这其中,在福建、两广、云贵等地最是严重,因为那儿本就是人多地少,土地亦是贫瘠,若是按照朝廷的规定,一旦粮食减产,怕大家早就饿死了,为了不饿死,只能逾越自己的户籍。去做一些别的营生,又或者,直接流窜出去。
逃户和流民。也就出现,在江西、两湖和江浙一带,这种事其实并不多,大抵是因为这儿较为富庶,朝廷的管制也更为严格,而其他地方,问题却是极为严重。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这逃户背后,却有一条至上而下的利益链条。
这其实就是整个大明王朝的缩影。朝廷严令禁止的事,反而就成了士绅集团们谋取利益的手段,就如逃户,往往收容逃户最多的。却是这些士绅。理由嘛,无非只有一个,就是逃户从乡中逃荒出来,走投无路,寻常人家,哪里敢收留,毕竟一不小心,就可能遭来灭顶之灾。可是士绅们却是不同,他们在官府有关系。不怕有人刁难,而对他们来说,逃户往往比民户雇佣起来价格更低,只要保证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