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6(2 / 2)
不过在价廉也要有个合适的定价,郭宇就把这个任务丢给了华福会众人,“会首,我们已经基本定价完毕,就等您最后拍板了。”说着还拿出一张价格表交给郭宇。
郭宇拿起来一看,顿时有些目瞪口呆,这也太便宜了吧,只见上面写道,牙膏008元、牙刷002元、胶鞋02元、洗发水06元、肥皂005元、香皂012元、锅、碗、瓢、盆、糖果、饼干、酒水,针线的价格都类似,布匹、化妆品按照种类02元到3元不等,最贵的就属手表,价格在10元到50元不等。
“怎么价格会这么低呢”郭宇问陈有功。
“老爷,我们这是对应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在计算咱们的商品计算出来的,现在市场上猪肉1斤02元,棉花1斤04元,煤炭1担012元,煤油1斤006元,香烟1盒003元,茶叶1斤02元,活鸡1斤03元,鲜蛋1个002元,豆油1斤015元,食盐1斤004元,白糖1斤01元,细布1尺01元,还有肥皂,价格就是005元,不过比我们的东西质量就要差很多,您不是说要价廉物美吗,所以才定的这个价格。”
这不会自己倒腾起来还赔钱吧,郭宇开始算起账来,按照国际通用计算方式,以大米的价格计算,民国一石大米是3到4元,按照一石大米50公斤,每斤大米2元计算,那3到4个大洋相当于200人民币。
就以胶鞋来算吧,郭宇购买的绿胶鞋一双6元钱,那200元的胶鞋相当于66块银元,自己还不能赚到一倍呢,白落个时空走私的名头,却干着苦力的活呀。
不过郭宇仔细一想,也不能单单这样计算,如果按照银元换黄金的比例,那就多了,现在的金银比价是1比20,也就是相当于一块大洋一克多金子,那六块银元就是8克多黄金,在现代时空就相当于2000多元,那自己就赚了10倍价格,这个利润就可以接受了。
当然,如果换成古董,那就真的不可比了,可能成百上千倍都说不定。想到这里,郭宇才淡定下来。
s:看书的兄弟们,请帮忙推荐、收藏、投三江票。
第一百一十五章:创建华福报
与陈有功谈完商品定价的事情以后,让陈有功叫上华福会在家的人员,一起去看车。城内的军营就在镇守使衙署边上,一群人步行着来到军营的后操场,此时偌大的操场内,摆放着一排排蓝色的三轮农用运输车,车门上还喷涂这两个大字“五征”。操场的四周还分散着很多军人站岗,看着这些车辆。
虽然是三轮车,但是五百辆同时摆放到一起,给人的感觉还是非常震撼的。陈有功一众人都不自觉的咽了咽口水,虽然看着这些长相有些怪的家伙和以前见过的汽车不大像,但是既然会首说了这是车,那肯定就是车了。
郭宇大手一挥,带着众人走向车队,在一辆三轮车的旁边站定,他指着身边的一辆车说道,“这车叫三轮运输车,因为只有三个轮子而得名,别看只有三个轮子,但是跑起来还是非常稳当的,我找个人给你们演示一下。”说着就叫过一名特战队员,让他上去驾驶这辆三轮车,给在场的众人看看车的性能。
在一阵马达启动声之后,农用三轮车发出雷鸣般哒哒哒的响声,屁股后面冒出一阵黑烟,只见这辆三轮车如驾了黑云,快速冲了出去,郭宇还在一边舔着脸说:“别看声音大,但就是有劲,比什么德国戴姆勒、美国道奇卡车拉的还要多,双启动模式,可以电动马达启动也可以手摇启动,而且更适合咱们国内的土路,拉得多、跑得快、学起来简单、维修方便就是这种三轮车的优点。”可郭宇就是不说污染严重,开起来声音超大这些缺点,郭宇相信民国的这些人还是能够克服这些小麻烦的。
在众人的一片赞叹声中,三马车在操场上如一头疯狂的驴子一般,蹦跳着跑了两圈,然后停在大家面前。
“还真是快呀,跑起来也很有劲,这个好,这个好。”
“我看这车确实比道奇卡车好用,我以前开过道奇卡车,还要自己在下边不停地摇,才能启动,这个多方便,一打火,自己就着了。”
“看这车轱辘,这大车斗,肯定拉的多。”
众人纷纷赞扬这郭宇带来的三轮车,陈有功回到郭宇身边问道:“老爷,有了这车,咱们的运输问题就解决了,您对这些车的分配有什么意见吗”
“都发到分会去,让他们自己使用这些车,咱们是三级销售网络模式,需要什么货就让他们自己到上一级单位去进货,不用我们专门组织人配送,各地环境不同,自己掌握货品种类更方便。”郭宇说道。
“老爷,那我近期就把这些三轮车分下去,这些商场装修需要20天左右就能完成了,正好这段时间用来铺货,有了这些车,下面的人就方便多了。”陈有功说道。
“这些你安排吧。”说完告别陈有功等人回到了镇守使衙署,并让侍卫叫来了沐晟,沐晟现在是秘书组组长,相当于郭宇在国内行政方面的总负责人,如果在别的地方,沐晟的身份就相当于道尹,或者说是市长之类的。
“会首,您找我”沐晟进来后弯腰行礼后问道。
“整天在一起,以后不用那么多礼,我找你来是有一件事情需要你去办,我准备办一份报纸,我手中有印刷方面的机器设备,回头交给你把厂子建立起来,你要按照我要求的模式把报纸分类印刷,合订到一起销售,我不准备用他来赚钱,能做到收支持平就可以,你看看这份东西。”说着郭宇拿出几张纸,都是他按照现代报纸的模式,制定的报纸印制规范。
“好的会首,我立刻组织人手,筹备报社,刊发报纸,不知道这份报纸您准备起个什么名字。”沐晟问道。
“名字呀,这个还真没有想过,民国日报,新民日报,联合早报,环球时报,华福日报,华府日报,还真是麻烦。”郭宇有些挠头,起名字最麻烦了,感觉都可以用又感觉都不顺口。
“会首,其实您说的这几个都不错,其实只要叫习惯就好了,叫什么都差不多。”沐晟说道。
“你说的也对,那就叫华福报吧,一听就知道是咱们华福会的报纸,以后南洋那里办报纸,也叫这个名字。”郭宇想通了,立即拍板。然后对着沐晟说道:“现在国内最大的报纸应该就是申报、大公报之类的,他们现在的日发行量在2万份左右,我们一定要超过他们,我们有最先进的印刷设备,最大的销售渠道,只要报社的编辑把文章弄好了,一定会成为民国第一大报。”
“我在计划书上给你罗列了一些办报的方法,板块分类要明晰,国内新闻、国外新闻、经济、政治、文化等等,要紧跟时事,有自己的观点,但又不能过于鲜明,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在平时的文章中透露我们要表达的意思,但是不能露骨,一旦露骨就可能引起民众的反感了,你看现在报纸上那些辛辣犀利的言辞,态度鲜明的态度,其实很多民众是不接受的,我们要在内容上丰富,言语上温和,但是在细节上对民众的思维进行引导。”郭宇说道。
沐晟听了这些话非常震撼,原来办报纸还可以这样的,“会首,您的话我记住了,我回去以后一定仔细研究您的这份规划书。”
“你还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