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6(1 / 2)
着御敌守边之责,更是大同巡抚,也有治理地方之务,不能放任那些互市的城池不管。”
“是,皇上,微臣遵旨,一定会治理好大同府”
对于张维贤犹如外交辞令一般的回答,崇祯仅仅是付之一笑,一副不置可否的样子,接着徐徐说道:“英国公,以往之时,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那些用于互市的城池,确实犹如不毛之地,现在不一样了,朝廷不仅延长了互市的时日,长达两月有余,更是增加了次数,分为春秋两季,这就是一个机会。”
张维贤听得连连点头,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刚想要说些什么,却被崇祯给打断了,继续自顾自地说道。
“如此一来,那些用于互市的城池,就有了将近半年的商业鼎盛时期,人口势必大量涌入,随着商业往来的越来越频繁,他们将不再是荒芜的不毛之地,而是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只要运筹得当,瞄准时机,对他们进行扩建,提高他们的防御力量,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那里定居,生活,再辅以较为轻松的税收政策,不需数年,周围的荒芜之地,必能成为千亩良田。”
“边民越来越多,自然而然地,如遇战事,朝廷就能够抽调更多的兵丁,补充兵源,边防就能永固,越来越强,那些北方外族更加不敢造次,袭扰我国边境。”
听着崇祯的这番话,英国公本就是一名军人,还是出身于军人世家,又岂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要想建立一个巩固而长久的边防,靠的不仅仅是朝廷的大笔钱粮投入,派出大军驻守,主要还是在于当地百姓,也就是常说的边民,只有边境的百姓多了,边防就有着坚定的后盾,就有着巨大的防御潜力。
毕竟,一旦外敌大规模进犯,只靠边兵,很难进行有效地抵御。等到朝廷抽调大军,进行支援,中间又有着一定的时间差,而在这个时间差内,战局很有可能急转直下,外敌早就打进关内。
自古以来,边境之民,素来彪悍,战时可为兵,平时可为民,或许他们不懂得什么排兵布阵、相互配合什么的,但战斗力绝对没话说,只要分发兵器,就能形成颇具战斗力的军队,往往要胜于关内的一些正规军。
所以,对于崇祯的这番言语,张维贤深以为然,非常的赞同,紧跟着附和道:“是的,皇上,边民越多越好,不仅能够提供巨大的兵源,可以做战时的紧急之需,更是能够解决一部分军粮的问题。”
说到这里,张维贤话语一顿,面有犹疑之色,颇有愧疚与自责的样子,突然转移了话题,转而说道:“可是,皇上,对于大同巡抚一职,恐怕微臣难以胜任,实在是力有不逮,治理地方,也非臣之所长”
第二百六十七章孙祖寿
听到这番话,崇祯的心里油然而生一股浓浓的敬意,更是表现在脸上,在明末这个时期,哪个官员不是削尖了脑袋也要往上爬哪个不是想尽办法,尽可能地揽权,拥有更多的名头和重要职位
不管张维贤的心里究竟怎么想的,又是如何的打算,就凭这份大公无私的公心,就值得让人心生敬意,获得崇祯相当程度的信任
“嗯英国公,对于大同巡抚一职,你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向朕推荐”
崇祯略微沉吟了一下,最终还是问出了这句话,张维贤也没有客气,毫无扭捏的直言道:“启禀皇上,微臣心里倒是有两个合适的人选,一个是陕西巡按御史吴甡,另一个就是赋闲在家的孙祖寿,不管是个人的资历,亦或是能力,都足以胜任大同巡抚一职。”
张维贤刚一说完,崇祯的脑海里立即浮现了两人的相关信息,虽不是详细无比,但也有着相当程度的认识与了解,给了崇祯很大的参考作用。
忽然间,在在张维贤期待的目光之中,崇祯的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莫名的笑意,与脸上的那股郑重之色想必,有一些突兀,话语更是充满打趣的意味。
“英国公,在朕看来,对于大同巡抚一职,恐怕你更倾向于后者孙祖寿吧”
“皇上明鉴,微臣不敢隐瞒”
张维贤连忙回了一句之时,再次一抱拳,心中咯噔一下,莫名的忐忑不已,进而继续说道:“皇上,从品阶方面,虽然吴大人更适合山西巡抚一职,但是,孙将军的优势更加的明显,不仅能文能武,更有着治理地方的实际经验。”
“早年之时,孙祖寿乃是固关的一名守备,由于那里处于交通要道,而地方又非常的偏僻,经济落后,当地人的性格彪悍而粗鲁。”
“为了改善当地的民风,孙祖寿在训练军队之余,开办私塾,让城中的子弟都来上学。而且,还制定了乡规民约,明确提出了孝敬长辈、兄弟友爱、邻里和睦相处等具体要求,并监督执行,使得民风乡俗渐渐净化,数年之后,当地得到大治。”
“因此,四方百姓得到消息之后,对固关趋之若鹜,纷纷来投,要求在那里定居,孙祖寿更是拿出自己的薪俸,盖了三百八十间房子,让那些迁徙而来的百姓住。”
书房里很安静,崇祯听得很认真,嘴角再无那抹充满戏谑的笑意,神色郑重无比,这样的神态表现,给予了张维贤莫大的勇气和自信,言词也就更加大胆起来,直抒胸臆。
“孙祖寿为官清廉,自律甚严,也就是因为这种性格,守正不阿,从不媚上,一心为百姓,为朝廷办事,因此,尽管孙祖寿治军有方,造福一方百姓,政绩卓著而突出,却未得到重用,以至于在任八年有余,却从未得到过升迁。”
张维贤停了下来,没有再多言,面有感慨与唏嘘之色,眉宇之间,更有一丝对孙祖寿的同情之意。
“呵呵”
崇祯忽然笑了,笑得是那么沉重,笑得是那么的勉强与生涩,颇为自嘲的紧接着说道:“真是莫大的讽刺,真是莫大的悲哀,真是大明之耻,能臣干吏无法得到提拔,那些只懂得逢迎、溜须拍马的蝇营狗苟之辈,却是平步青云,一路高升,难怪大明一日不如一日,居然拿一个小小的建奴都没有办法”
沉重的氛围愈发的浓郁,使得人的心头就好像压了一块大石,张维贤没有接话,崇祯的这番自嘲的话语,看似是在嘲讽朝廷的弊端,锋芒却是隐隐直指历代先皇,放任朝廷风气恶化,而无所作为。
毕竟,自古以来,就有那么一句话,上梁不正下梁歪。
转瞬间,崇祯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就好像刚才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还故作轻松地笑了笑,和声的转而说道:“英国公,据朕所知,孙祖寿还是功臣之后,其先祖孙贤跟着太祖大国天下,乃是开国之臣,又数次随成祖北征,征讨蒙古。”
“嗯,是的,皇上,确有此事”
张维贤略微愣了一下,没有想到崇祯对孙祖寿这么了解,但还是本能地轻轻点头,予以回答的同时,不禁心中暗想,看来,以皇上现在的如此态度,有很大的可能性,孙祖寿将会是新任的山西巡抚。
就好像是在印证张维贤的这个猜测,崇祯的神色变得极为郑重,煞有其事地缓缓说道:“好,就这么定了,朕不日就会下旨,重新启用孙祖寿,担任大同巡抚一职,协助英国公你治理大同府。”
“微臣替孙将军谢主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