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明末达人秀 > 分节阅读 129

分节阅读 129(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崇祯一身的伪装,就和宋献策等人围坐在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处,饶有兴致地听着众人的闲谈,这个时候,女扮男装的田秀英挨了过来,离崇祯非常的近,手忽然暗暗一直左前方,压低声音地说道:“尤公子,你看,那个人和我一样,也是女扮男装。”

一语落罢,田秀英已经收回了右手,却不断用自己的下巴示意,更是努了努嘴,一副兴趣盎然的样子。

崇祯点了点头,以此回应的同时,也望了过去,脸上的笑意更浓。

一眼望去,只见,除了田秀英所讲的女扮男装之人,还有两个男子陪伴在左右,尤其是其中的一个年轻男子,大概二十几岁的样子,崇祯清楚地记得,刚刚的议论就属他最活跃,说话的内容虽是中规中矩,吐露实情,但不难发现,几乎都是在为李鸿基辩解。

这时,男子又说了一番话,崇祯的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坏坏的笑容,忽然喊道:“哎,小兄弟,你对那个李鸿基,怎么知道的那么清楚啊尤其是整个连续杀人案,前因后果,清楚无比,就好像是亲身经历哦不,应该说,就好像是这一切的目击者一样。”

刹那间,随着崇祯的这一嗓子,整个大厅里变得寂静无声起来,气氛变得紧张无比,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那三人的身上,不断的打量着他们。

毫无疑问,经过崇祯这么一提醒,大厅里的众人这才反应过来,那个李鸿基最后一次杀人,距离现在还不到一个月的时日,就算是米脂县当地之人,恐怕都很难对整个事情的始末这么了解。

毕竟,不管是李鸿基的越狱,还是躲入深山之中,亦或是先后到两个地方杀害两人,不仅是时间跨度大,还挎着三个地方,除了当事人,恐怕很难知道。

当然,米脂县的差役除外。

“呵呵真是可惜,听闻那个李鸿基早就离开这延安府,逃窜到其他地方,这兵荒马乱的,往哪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一猫,就好像针入大海,官府再想抓得话,简直就是难如登天,真是可惜了了,与官府的悬赏银无缘了。”

很显然,随着崇祯这番的自言自语,那股紧张的氛围顿时消失不见,大厅里随之充斥着各种骂娘的声音。

“我就说嘛,官府已经下了悬赏搜捕文书,张贴的到处都是,那个李鸿基怎么可能还在这个地方”

“也是,要是换做是我,也早就离开这延安府了,怎么可能停留到现在”

“哎官府悬赏的那笔赏银,着实让人眼红”

“嘿嘿银子虽好,但也要有命花啊听闻,那个李鸿基结识的江湖人非常之多,要是真得将其抓住,交给官府,非惹得那些江湖人追杀不可。”

当大厅里再次乱哄哄之时,崇祯的目光若有若无地打量着那三人,随着他先后转折的试探话语,他们的神情可谓是微微波澜起伏,阴晴不定,变幻不已。

这个时候,宋献策伸过头来,小声地说道:“尤公子,那三人着实可疑,就算不是米脂县的连续杀人案的嫌疑人,恐怕也和那个李鸿基有着莫大的关系,事情应该没有那么简单。”

崇祯不置可否地轻轻点头,笑了笑,并未有过多的回应,心中却打开了思绪,想到了这个年头发生的大事件,众人的诸多讨论内容,结合起来,相互映照,由不得他联想起来,不由得回想起了李自成,也就是他的本名李鸿基。

若无意外的话,现在的李自成,应该和侄儿李过,正在前往甘肃甘州的路上,准备参军避难。

忽然间,千般思绪涌上心头,从李自成的遭遇,崇祯的心里冒出了一个主意,联想到了现代社会的邮政,是否可以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非是单一的精简裁撤,将其变为一个盈利机构。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崇祯更加的知道,精简裁撤驿站,无异于饮鸩止渴,弊远大于利,不过是节省了数十万两银子而已,却使得朝廷减弱了对西北的控制和了解。

毕竟,朱由检的那个年代,西北的民乱之所以越来越大,平乱的效率非常之低,有不少的原因就是对西北的情况不太了解,而驿站,就是朝廷掌握西北情况的最快、最有效途径。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想到了这些,崇祯就愈发坚定了自己的决定,对驿站进行彻底性的改组,为朝廷服务的同时,将其变为一个盈利性的机构,而非是只靠朝廷划拨银子,专门供养。

毕竟,不管是驿卒和相关官员的俸禄,还是驿站的维持和整修,亦或是战马的更新与饲养,都是一笔不菲的费用,日积月累之下,更是不少。

如果开放对驿站的限制,开放书信业务,民间也能使用,但是在付费的基础上,就能大幅度提高驿站的收入,而非是单一的为朝廷传送邸报、军情、行文等事。

还有一章,很快就会出来,不好意思啊,确实有一些不舒服,好像中暑了

第二百七十五章高家三兄妹

在这个相对原始的时代,交通不仅单一,还非常不方便,普通人要想给亲朋好友寄一封书信,多是托人顺便携带,这样的方法,不仅缺少时效性,更是具有不确定性,非常不稳定,风险也非常高,难保一定能送到。

驿站就不一样了

而且,驿站之所以亏损那么多,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在于官员的公为私用,用朝廷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办私人的事情,如此一来,就给驿站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所以,在这一刻,崇祯想到,要想对驿站进行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是在负责人,必须不畏权贵,不畏高官,甚至于还有一些敌视官员,这样才能避免官员滥用驿站。

当然,改革的驿站,这并不是说官员不能用,可以用,但必须给钱。

因此,在这一瞬间,崇祯的脑海里浮现一个名字,李鸿基,也就是改名后的李自成,经过家乡的遭遇,被官员诬陷,若不是高立功的冒险相救,恐怕早已是人头落地。

所以,李自成具备改革驿站负责人的关键条件,对官员有着明显的恨意,最为关键的是,他曾经还是驿站最底层的驿卒,深知驿站的各种弊端,改革起来,将会更加顺手,有的放矢。

而且,杀人过后,李自成选择了从军,并未立即跟着农民起义军造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