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30(2 / 2)
闪烁其词地说完这番话之后,崇祯的脸上弥漫着淡淡的神秘之色,饶有兴致地打量着三人,高立功随之回道:“若是这样的话,只要你为我们解决了麻烦,当然可以。”
高立功颇为吞吞吐吐的说完之后,似乎想到了,转而诚恳地说道:“可是,这位公子,自从和李鸿基叔侄儿二人分开之后,我们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更不知道该如何联系他们二人而且,我们姐妹三人,也无法替他们做主,下决定啊”
“呵呵,小事儿一桩,自问,我想要找什么人,普天之下,还没有我找不到的。至于李鸿基叔侄二人,应该没有拒绝的理由吧”
“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一旁的高一功嘟囔了一句,满脸的不以为然之色,更是撇了撇嘴,随之扭过头去。
崇祯只是笑了笑,并未理会,看到高桂英想要问什么,似乎洞察到她的心中所想,转而说道:“你们只要跟着我,时间到了,自然会见到李鸿基,绝不会超过一个半月。”
这个时候,不等三人做出回应,崇祯侧头看向一旁的冷晓磊,吩咐道:“好了,小磊,给他们找个房间,安排一下,不要怠慢了。”
“是,公子爷”
对于众人而言,崇祯的夸下海口,一个半月之内,就能找到李鸿基,或许是一种妄语,很像是一种吹牛,崇祯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事实亦如此。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对于明末时期的一个赫赫人物,闯王李自成,有着相当的研究,自然而然地,在一段时间的走向,自然而然地,还是有一些了解。
特别是在家乡连杀三条人命,事后化名为李自成,到甘肃参军,更是知之甚详。
所以,对于“崇祯”而言,寻找其他人,一个籍籍无名之辈,或许不容易,犹如大海捞针,但寻找李自成,那就不一样了,简直就是手到擒来、轻而易举的事情。
不久之后,一个套间的房间里面之中,高家三兄妹围坐在一起,小声地交谈着,将声音压得极低,神情更是小心谨慎无比,就连性格冲动的高一功也老实了许多。
“哥哥,姐姐,小弟真是不明白,不过一个陌生人,只见过一面,还不知道对方的身份背景、家庭底细,你们怎么就那么天真,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呢,弟弟我非常不能理解。”
高桂英和高立功的神色也很凝重,彼此对视了一眼,两人深知,如果不能得到高一功的理解,不能说服他,很容易出问题,极为默契的一点头,前者和声说道:“一功,首先,你要明白一点,对方绝对没有什么恶意,最起码是在短期之内,不会对咱们不利。”
高一功眉头微皱,正要反驳,却被高桂英摆手给打断了。
“还有,作为习武之人,你也应该感觉到了,那个尤公子的身边不乏高手,即便是咱们兄妹三人联手,莫要说逃走,就是一点好处也很难站到。”
“如果对方真的想要对咱们不利,径直可以让他的那些手下行动,将咱们拿下,只要说出咱们的身份,就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而且,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方的承诺,可以给咱们摆平所有麻烦,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不仅是咱们兄妹三人,还有你姐夫叔侄儿二人,从此也不用再过藏头露尾的生活。”
“可是,姐姐,难道真就这么算了,不去投奔舅舅了”高一功的神色有一些难看,虽然提出了这个询问,但语气已经没有了一开始的那么坚持,更像是例行公事,提醒一般。
“不去了”
高桂英颇为叹息的吐出三个字,面露感慨之色,看向东面的方向,进而沉声说道:“今时不同于往日,朝廷围剿起义军的行动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在这陕西,在三边总督洪承畴和陕西巡抚孙传庭的强势围剿之下,许多起义军已经被剿灭,也就是山西起义军的情况还好一些。”
“可是,即便如此,这种情形也维持不了多久,朝廷一定会加强山西的围剿力度,既然如此,还不如趁此机会,大胆的搏一把,解决咱们的一身麻烦。”
“可是,姐,这事儿可靠吗那个年轻人值得信任吗他真得有那么大的能量,可以抹平那些事情”
“应该可以吧”
这个时候,高桂英忽然对崇祯有一些丧失信心,就连说话的语气也变弱了许多,进而像是喃喃自语地继续说道:“而且,从那个年轻人的做派,行事的风格,身上散发的莫名不怒自威的气势,还有身旁跟随的人员,都足以说明,他的来头甚大,非常不简单。”
“丝毫不将县令放在眼里,就好像对待土鸡瓦狗一般,这一切的一切,都能够表明,那个年轻人的身份,恐怕超出咱们的想象。否则的话,一功,你真的以为,我与你大哥就那么天真,轻易地就相信一个来自不明的陌生人”
这连续的一番话,不得不说,高桂英的心细如发,观察的非常仔细,更是有着强烈的女人第六感,以及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更是体现了一个聪敏女人的精明之处。
第二百七十七章机会
数天之后
平凉府,通往固原州的官道之上,崇祯等人骑马缓缓而行,浏览着田野风光,看着绿油油的麦田,还有那一座又一座的森林,一点都没有那种属于黄土高原的荒凉之感,处处透着勃勃生机。
此情此景,拥有着现代人灵魂的“崇祯”,感慨甚多,后世的陕西,多是荒芜的黄土高原,土地沙漠化非常严重,造成水土流失。
自然而然地,随着土地流失严重,经济也是大幅度下滑,粮食产量也是逐年削减。
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崇祯”当然知道,数百年后的陕西为何会变得那般,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罕有草原和森林,原因很简单,在鞑子统治时期,来自于后来的人口暴涨,无节制的开发,肆意破坏森林和草原,才会酿成沙漠化严重的恶果。
这一刻,身为大明的主宰者,崇祯暗暗有了一个决定,陕西不能再重蹈覆辙,不能再为土地沙漠化严重而发愁,从现在开始,就必须重视可持续循环发展,不能过分开发陕西。
不难发现,在队伍之中,多了一人,正是陕西布政使徐光启,主抓赈灾和兴修水利之事。
此时,徐光启也是一身普通人的装束,也是骑马缓缓而行,就跟在崇祯的旁边,信马由缰的同时,也在轻声地向崇祯做着汇报。
“启禀皇”
刚吐出三个字,一想到崇祯的交代,徐光启就意识到自己失言了,连忙改口,换了一种说话的方式和风格,更加贴近寻常之人的聊天方式。
“尤公子,将近一年的时间,经过朝廷各种水利建设,或是挖水井,或是挖通河渠,亦或是挖掘新的水道,陕西的抗灾已经初见成效,尤其是在靠近水渠附近的地方,粮食得到了大丰收,虽然还不能摆脱那种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但旱灾所带来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弱”
听到徐光启的亲自汇报,再加上亲眼所见,崇祯这才完完全全放下心来,不再那么担心西北的赈灾。
毕竟,历史之上,明末时期,明朝之所以迅速破败,明军之所以疲于奔命于后金与剿匪之间,满负荷地两面作战,很大的一部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