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1(1 / 2)
现,就连天启和万历都没能察觉,才登基不过两年,居然就发现了,那么短的时间,就掌握了那么多的证据,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最为关键的是,就是这份深沉的心机,让人心惊,居然借助山西商人的风波,极大地震慑了中原的那些士绅,利用舆论,逼迫他们缴纳和补缴税款,让人不佩服都不行。”
犹如自言自语一般,说这些话之时,代善的神色分外凝重,更有一丝忧虑萦绕于眉宇之间。
通过情报网,范永斗等人递送的情报,皇太极对于中原的情况极为了解,山西八大商人风波,被灭了满族,他关心的不仅仅是后金在关内的情报网彻底被摧毁,再组建的话,将会非常的困难,费时费力。
皇太极主要关心的还是,因此而衍生的诸多效应,大明之弊,人人都说是在党争,而他却不然,认为这一切的根源所在,而是那些士绅,通过个人或团体的影响力,影响着大明朝局的发展。
不难想象,一旦士绅被收拾的服服帖帖,老老实实地做小老百姓,崇祯今后的施政,将会更加的通畅,得心应手。
至于那些整饬军纪、土地改革等等,都不过是一时的治标,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只要是明君当政,一心志在强大大明,再有足够的耐心,假以时日。完全可以办得到。
所以,听到范文程的这番话,相比于代善的震惊与感慨,皇太极更加关心的却是崇祯这个人,通过之前得到了种种消息,分析崇祯这两年的施政,这个年轻的皇帝是一个极为恐怖的存在
根据自己的分析,得出了一个令人心惊的结论,皇太极相信,如果大明一直都是由崇祯当政,在以后的日子里,后金的处境将会倍加艰难,越来越不好。
“贝勒爷,在范某看来,恐怕这些事情并不是出自于崇祯之手,而是在他的身后,另有高人存在,暗中帮忙策划着。”
范文程突然来了这么一句,使得众人的心中一动,似乎是被点拨了一般,皇太极的眸子里更是点点光芒闪烁,一旁的鳌拜更是猛地一拍大腿,粗声粗气道:“是啊,范先生说得有理,就算是崇祯那黄口小儿,从娘胎里就开始了解大明政事,对于那么的弊病,也不可能那么的清楚啊”
“何况,自从其祖父万历皇帝之后,还有其父明光宗、其兄明熹宗,尽管这两位都是短命皇帝,前者登基不过一个月,后者执政不到七年,崇祯又怎么可能知道,他会成为大明的皇帝”
“如此短的时间里,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年,能够扳倒魏忠贤,有效地压制党争,就算是妖孽般的天才人物,表现也不过如此,怎么可能还有后续的一连串明智之举”
“在崇祯的背后,如果说没有这么一个人,为他出谋划策,制定相应的行动细则,打死我也不相信,登基之时,不过是十六岁,登记之前,从未离开过京城,这么一个少年,能够做到这些惊人之举,几乎没有犯错的地方”
然而,鳌拜的这番出言之语,看似无心,看似大大咧咧,看似是一时的有感而发,却给众人以极大的启迪,由不得皇太极不得不深思,考虑存在这种可能。
毕竟,崇祯的表现地太过妖孽,妖孽的几乎令人发指,令人感觉,这不像是凡人所为,而是出自于神人之手。
第三百二十一章收复辽东失地五
原本破破烂烂的大明王朝,存在着诸多的弊病,虽不是烽烟四起,天下动荡,但也是相差不多。
东北有后金威胁,北有蒙古骚扰边境,西北有连年的天灾和民乱,西南也有安奢之乱,东南有海盗肆虐,内有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的怨念越来越深,用怨声载道来形容,也不为过,还有朝廷的财政急剧紧张,等等。
然而,就是这么多的问题,在那位年轻的皇帝崇祯手中,不过是两年的时间,不是得到了解决,就是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不仅阻止了大明不断地走下坡路,还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变,国力蒸蒸日上,几乎是一天一个变化,天下也渐渐稳定了下来。
这一刻,只要是稍有理性之人,略微思考一下,就会有这样的判断,只要是一个正常人,哪怕他的智慧堪比妖孽,如此年纪,也不可能有着这样的成就
毕竟,一件事情还好说,但是太多了,如果要每个行动都能够成功,不出现太大的偏差,若无相应时间的谋划,细化其中的细节,反复论证,根本就不可能成功,根本就不做到。
所以,在众人的潜意识里,在崇祯的背后,不仅有那么一个高人,为其出谋划策,还存在着一个规模不小的智囊团,为崇祯出主意。
否则的话,这根本就解释不通,年纪轻轻的崇祯,在那么短的时间里,为何轻易地就做到了那些事情
“所以,大汗,微臣以为,大明的这位年轻皇帝并没有那么大的危险性,只要查到他幕后的筹谋之人,并使用离间计,使崇祯对那人产生怀疑和猜忌之心,大明的局势就会再次逆转,继续走下坡路,变得对咱们后金有利。”
说这些话之时,那副侃侃而谈的模样,范文程显得是那么的自信,很是笃定,就是认定了,崇祯的背后就是有那么一个人,为其出谋划策,分析天下时势。
然而,不仅是范文程,还有皇太极那些人,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崇祯的背后没有什么高人,更不存在什么智囊团,之所以表现的如此妖孽,只因他是一名穿越者,还是一名穿越的历史学家。
有一些事情,无需了解,就直通本质,并能有相应的解决之策;有一些人无需观察,就知忠奸,可以放心的去用。
如此一来,就可以省去许多时间和精力,只需将“拿来主义”发挥到淋漓尽致,理直气壮地说是自己的,将相应的能臣干吏摆到合适的位置,选出能征善战之将,就能缓解大明紧张的局势。
当然,其中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那就是相应的耐心和信任,对于那些文官武将。
兴城,蓟辽督师府
此刻,督师府中弥漫着一股极为紧张的氛围,大厅之上,孙承宗一身的戎装,笔直地站在那里,而在他的对面,分别是辽东的诸多主将。
“各位将军,本督刚刚得到消息,林丹汗与黄猪皮的密使暗中往来,尤其是最近几天,越来越频繁,根据察哈尔内部的线报,两者似乎是达成了某种共识,林丹汗许以黄猪皮某种好处,而后者以辽阳、沈阳等地作为报酬”
然而,众人的反应很是平静,并不觉得意外,就好像早有预料一般,两者迟早有一天会勾结在一起,任由孙承宗沉声讲述,这些大将只是静静地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