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明末达人秀 > 分节阅读 252

分节阅读 25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族意识而言,有时候,肚皮更重要。

尤其是,自从去年的那场大战,抵御林丹汗的进犯,持续了数月有余,虽然挡住了林丹汗的攻势,没有被吞并,保住了草场,但察哈尔右翼的蒙古各族也是损失惨重,人口锐减。

大量不愿意被卷入战事中的蒙古族人,四散而去,或是投奔漠北和漠西的蒙古族,或是到大明避难,过起了耕田种地的生活。

因此,额璘臣相信,一旦形成了对比,到大明避难的那些蒙古族人生活越来越好,拥有更多的人权,而不是像奴隶般的生活下去,土默川这一带的蒙古族人,只会越来越多地涌入大明,成为大名的百姓。

而明军的实力越来越强,尤其是有着火器的优势,土默川这一带的蒙古各族,根本就没有办法破坏对方的这种同化政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继续发展下去,而无能为力。

然而,真正让额璘臣无力和绝望的是,并不是明军有多的强大,也不是大明的那些边境政策有多么的破坏性,而是在于,己方的各族首领不争气,开始贪图享乐起来。

京城

乾清宫之中,崇祯端坐于偏殿的书房里,静静地凝视着对面的户部尚书毕自严和兵部尚书霍维华,一副等待着两人的样子,平静的神情之中,隐隐有一丝意味深长之色。。

此刻,毕自严和霍维华的手里分别拿着一份邸报,神情极为认真的快速浏览着,似乎是不甘于寂寞,觉得有一些无聊,终于按耐不住的开口了。

“两位爱卿,根据山西的情报显示,以及英国公和孙祖寿等人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随着互市的越来越繁盛,相应的商业越来越发达,蒙古人与咱们交流的就越多,边境也就越稳定。”

“尤其是边境地区,那些进行互市的地方,相继举行了军队的操练,见识到了火器的威力之后,那些因觊觎互市而蠢蠢欲动的蒙古部落,也相继老实了起来,起到了很好的震慑效果。”

“特别是大量马牛羊涌入关内,大明的农业得到了极大地恢复,相比于往年,河南部分州府的收成增加了许多,耕田也是与日俱增。”

这个时候,毕自严已经看完了那份来自于兵部的邸报,神色有一些异样,等到崇祯说完之后,神情变得极为认真起来,紧接着说道:“皇上,臣以为,之前的同化之策,应该予以改进。否则的话,照这样发展下去,只会适得其反,严重妨碍朝廷的同化之策。”

崇祯张了张嘴,就想要说些什么,却被毕自严接下来的解释之言给打断了。

“如果只是单一地买卖蒙古人的马牛羊等牲畜,从长期来看,并不利于朝廷的同化之策,迟早有一天,蒙古人的那些牲畜会卖完,无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也就没有了那种同化的稳定环境。”

“毕竟,马牛羊的生长周期过长,不像咱们大明的那些货物,虽然每半年才收获一次,但胜在产量很大,茶叶、丝绸、烟土等货物,只是农业副产品,对百姓的生活影响不大。”

“蒙古人就不一样了,那些牲畜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他们的主要食物,如果没有了马牛羊等牲畜,结果不难想象。”

“毕爱卿,你说得不错”

崇祯先是赞叹了一句,满脸的深以为然之色,进而又补充道:“毫无疑问,一旦没有了赖以生存的根本,那些蒙古人一定会铤而走险,即便不敢袭击进行互市的地方,也会沦为马匪,抢劫过往的商队。”

“到时候,刚刚稳定的互市,繁盛还没多久,就会因为马匪的出现,骤然增多,在四周肆虐,而被破坏,自然而然地,朝廷的同化之策也将会随之夭折。”

说到这里,崇祯顿了顿,面露感慨之色,凝视着毕自严,转而问道:“毕尚书,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对策,可以消除这个隐忧,让互市长久兴盛繁荣下去”

。:8

第五百三十八章潜移默化

毕自严并未立即回答,而是面有思索之色,就那么默然了,似乎是在组织语言,又想在思考,而崇祯也没有继续追问,只是那么的看着对方,极有耐心地等待着回应。

他知道,毕自严不会让自己失望。

这个时候,看完了户部的那份邸报,关于互市的运行情况,大明北方的财政收入,霍维华也没有说什么,很识趣地保持了沉默,静静地站立在一旁,旁观着这一切,心中也在暗暗盘算,思考着解决之策。

作为兵部尚书,霍维华当然知道“同化之策”的重要性,意味着什么,一旦成功,将会一劳永逸地解决北方边患,意义极为深远,可谓开创了一种边防的先河。

以更加柔和的政策,巩固边疆,潜移默化地影响那些蒙古人。

崇祯并未等得太久,毕自严也没有让他失望,很快就给予了相应的建议,引得崇祯和霍维华深思了起来。

“皇上,朝廷的同化之策,之所以存在着这样的隐患,无非是因为,蒙古人以游牧为生,主要是靠放牧过活,如果咱们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农业为主,放牧为辅,即便在互市的贸易逆差再大,蒙古人的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自然而然地,他们也就不会铤而走险。”

“而且,只要蒙古人改变了生活方式,以务农为生,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就等于将蒙古人和土地kunbǎng在了一起,也就意味朝廷的同化之策起到了实质化的作用,管理那些蒙古人的话,也就容易得多。”

“以往之时,蒙古人之所以难以控制,就是因为他们的行踪飘忽不定,以游牧为生,袭扰和入侵大明的边境,代价极低,如果打不过的话,完全可以从容而退,朝廷的军队奈何不了他们。”

说话之间,毕自严的神情是那么的自信而淡然,不管是崇祯,还是始终缄默的霍维华,都是听得频频点头,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并不觉得这个建议是在异想天开。

原因很简单,先不说别得蒙古族,单单是土默川一带的蒙古各部落,在三娘子时期的时候,就开始了半游牧半耕种的生活的方式,已经渐渐调整了生活方式,部分人开始务农。

也就是说,毕自严的这一提议,有极大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不是没有前例可循。

在这个时候,脑海里闪过念头之时,听着毕自严的讲述,崇祯不仅想起了陕西的老百姓,好像也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半游牧半耕种,既有放羊的游牧,亦有辛勤劳作的务农,种植农作物。

“还有就是,皇上,蒙古人虽然处于极北之地,相比于关内,冬天来得很早,关外的气候,却也适合种植小麦、高粱、大豆等农作物,一般情况下,产量并不输于关内等中原之地的粮食产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