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99(2 / 2)
尤其是那种不好的预感,越来越强烈
众人始终没有放弃,依旧在暗暗思索,想要弄清楚皇上的真正的意图何在,然而,容不得他们继续深想下去,崇祯也已经再次开口了。
“各位爱卿,不仅是太医院的政绩斐然,吴有性他们研制出了达原饮,解决了人们面对瘟疫时的那种困难,不再绝望,拯救了许多人的性命,可谓功劳很大,还有钦天监,也是一样的成就卓著。”
“钦天监下辖的万岁山火器研究基地,那些官员,在这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不仅改进了大量的火器,完善了相应的性能,还研制出了新的火器。”
“否则的话,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如果没有那些火器,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不管是东北的收复辽东失地,还是阻止林丹汗的西迁,亦或是西南的平乱,还有就是东南的海战,也不会那么顺利,几乎没有什么胜算可言。”
这个时候,趁着崇祯洋洋洒洒的侃侃而谈的过程中,周道登忍不住地又互相对视了一眼,颇有大眼瞪小眼的意蕴,每个人的心里同时浮现出一个相同的念头,难道皇上又要提升钦天监的品格
然而,尽管崇祯流露出了这方面的意思,却未像太医院那般明言,众人也不好多说什么,更不可能毫无缘由的去辩驳。
何况,皇上说得又没有错,如果没有那些火器的出现,大量的装备于大明的各个边军之中,整饬军备还不到一年,如此情形之下,又如何能够打败蒙古骑兵和女真骑兵
而且,还是以压倒性的态势,己方的折损很少
不管是平复叛乱,还是抵御外敌,收复失地,亦或是围剿山贼海盗,火器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场场战争的胜利,无一不是在向世人昭告万岁山火器研究基地官员的功绩。
因此,对于深知这些的崇祯,他们这些朝中重臣根本就不可能睁眼说瞎话,根本就无法糊弄,也没有那个机会,转移或者漠视研究基地那些官员的功绩。
一个济世救人,解决了老百姓千百年来的难题;一个相助大明的军队,抵御外敌,维护天下的稳定,不管怎么说,这都是莫大的功劳。
因此,随着崇祯的夸夸而谈,众人的脑海里浮现出这些念头之时,心里深深地知道,正如太医院那般,钦天监品格的大幅度提升,将会有着相同待遇的改革,将是势不可挡,除了皇上以外,谁也无法改变。
更何况,皇上就是推动这一切的幕后之人,钦天监的品格提升,更加不可能改变了。
正如众人所猜测的那样,事情还是来了,经过一番的铺垫和渲染,崇祯终于还是向众人宣布了这个结果,确切的来讲,应该是下达了这个指令。
“因此,朕准备提升钦天监的品秩,也由原来的正五品,破格提升至正二品”
毫无疑问,等同于第九部的存在,再此出现,内阁成员将会再添一人。
不出意料的答案,众人的反应是那么的平静,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周道登却在这个时候提出了质疑,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
“皇上,相比于太医院,恐怕钦天监的提升要蛮烦的多,若是按照惯例,钦天监的官员,几乎都是世代传承的,不允许再干其他的事情,后世子孙只有进入钦天监这一途”
闻听此言,崇祯还未说什么,其他的内阁成员都是心中一动,有一些暗暗佩服周道登的老辣,洪武六年的时候,太祖皇帝就对钦天监有着明确的规定,凡是监内人员,永远不许迁动,子孙只习学天文历算,其不学者,南海充军。
毫无疑问,如此一来的话,即便钦天监的规格得以提升,但提升之后,相应的扩编,增加人手,除了那些极为热爱天文历法之人,恐怕其他人并不愿意进入钦天监为官。
阅读网址:
第六百四十一章事无绝对
有着历史学家的灵魂印记,崇祯当然也知道这些,后世的自己,既然是明史专家,自然也会对钦天监有所研究,对于因其发生的事情,自然也会有所了解。
在钦天监,之所以有着这样的明文规定,原因再简单不过了,主要还在于钦天监的地位,尤其是他的一个特殊职能,天文占卜,扑捉天象,并予以分析。
在这样的一个封建时代,人们的思想还是那么的蒙昧,笃信鬼神之说,帝王也不例外,尤其相信什么皇权神授,什么天人感应,这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统治百姓的一种手段。
钦天监是一个技术性较强的衙门,又承担着“洞察天机”的特殊任务,自然而然地,对于天象深信不疑的朱元璋而言,当然也就非常地忌讳,他人窥探天象的秘密。
因此,这也就不难理解,朱元璋为何会有那样的规定
如此一来的话,就可以有效地限制天文的传播,就可以最大化的降低,他人窥视天象变化的秘密可能性,毕竟,没有相应的天文知识,根本就无法读懂天象。
呼
崇祯暗暗长吐了一口浊气,神色始终都是那么的坦然,带着几分自信,极有耐心地等到周道登说完之后,却是反问道:“这有何难”
崇祯顿了顿,不等周道登作出回应,进而补充道:“不过是几条规定而已,一举废除了,不就行了否则的话,如果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一味地提升规格,那还有什么意义又如何还叫做改革”
“是,皇上,老臣明白了。”
看着众人的反应,崇祯很是满意,更是不住地轻轻点头,有着后世的灵魂印记,之所以对明史那么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大明所展现出的那种大国骨气,那种宁折不弯的特质,还有就是,对于祖宗之法的漠视,并不是那么的奉若神明,不可触摸。
确切的来讲就是,大明的历代皇帝,虽未对先皇进行批判,但对相应的错误决定,却是敢于正面的纠正与评论,敢于对一些冤假错案进行翻案。
不像满清那般,满嘴的腐朽味道,什么祖宗之法不可破,对于先皇审下的案子讳莫如深,即便是天大的冤案,也只会是将错就错,鲜有翻案的事情发生。
大明就不一样了,后世的皇帝,就不会有这方面的避讳,不仅敢于正视先皇的错误,还勇于做出改变,进行翻案,给被冤枉之人gfǎn。
就凭这份格局,恐怕就是其他朝代的皇帝无法比拟的。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相对而言,事无绝对,这份所谓的格局,并不是说大明的皇帝都会对先皇进行平乱,都敢这样做,就比如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