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明末锦绣 > 分节阅读 145

分节阅读 145(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你们汉人不是牛吗当年把我们老祖宗欺负成什么样努尔哈赤都要靠给李成梁当干儿子才能活命。现在有机会,一定要杀杀你们汉人的傲气。

这个时候剃头令就成了一种政治手段,满清贵族认为用这种手段可以阉割汉人的自尊心,但是他们没想到事,汉人可能是全世界最奇葩的民族。懦弱无能可能是汉人、贪生怕死也可能是汉人、卖友求荣更可能是汉人,但是除了这些汉人中也有慷慨赴死的文天祥,还有抵抗外族入侵的岳飞、戚继光,后世还有战死沙场的张自忠将军。

所以当六月初剃头令一发布的时候,多铎根本就是被弄个措手不及。没想到文弱的江南四处烽火,而战火最先烧起来的就是江阴。

在五月十七日,江阴县全城老百姓知道南京已经被攻破,清朝的信使四处传达明朝投降的命令,让周边各府县投降。这时候江阴县令是林之骥,这个家伙是北方人,初来江阴的时候听不懂江南话,闹出很多笑话。县衙的一些小吏私下里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林木瓜”。

木瓜同学虽然能力不行但是羞耻心还是有的,听到南京攻破,明王朝彻底亡了的时候,自己就挂印而去。

林木瓜一走江阴老百姓就推举了典史陈明遇出来主持政务。陈明遇这个人虽然是个不入流的典史,但是很有点能力,在他署理政务的半个多月里很是做了点事情,也为将来积攒了人气。

六月初五,满清新任知县方亨来到江阴。这个方亨来的时候带了五个满洲兵,每个人都剔着那种金钱鼠尾辫,到哪都吱哇乱叫,很能唬人。

陈明遇看到新知县来了,他也不想在做满清这个官,所以和方亨交接完后就辞官回家。到此为止,整个江阴县城还是和平交接,因为所有人都觉着只不过是新换了皇帝,还不是和以前一样新官来了要收税收粮,农民还要交税,士人还可以做官,和前明没什么变化。

可是到了六月二十七日,知县方亨看到满城的百姓接受了新王朝的统治,他就拿出了早已经准备好的剃头令告示。

方亨让县衙里的书吏起草剃头令的告示,刚开始书吏还不知道是什么告示。当看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句时,书吏愤然投笔于地下,大骂方亨“死了就死了吧,这种混蛋告示老子才不写。”

方亨最后没办法,让人拿下书吏,只有自己来写这个告示。

在方亨贴出告示的第一时间,城里几个士绅就来找过方亨,刚来时这些人还和方亨说的很客气。你看都是汉人,哪能学那帮蛮夷一样剃头呢

可是这时候方亨小脾气上来,他感觉整个江南已经平定,江阴这地方想要闹事也闹不起来。正因为这种有恃无恐,方亨对这些乡绅破口大骂。“现在已经是新朝了,新朝就要有新气象,你们几个老王八蛋不听从朝廷令旨,不怕杀头吗”

这几个乡绅也都是当过官的,哪里能受的了这种恶气,也纷纷骂道:“你方亨受的是儒家教育,现在却来做鞑靼人的知县,你自己不感觉羞耻吗”方亨看他们人多势众,也害怕吃眼前亏,赶紧说好话,暂缓剃头。

这些都是方亨的缓兵之计,闰六月初一日清晨,方亨以上香为名,召集地方诸生百余人及乡绅、百姓会于文庙。众人问道:“现在江阴已尽归顺,应该没有什么事了吧”方亨道:“只剩下剃发了。刚才所差四兵,便为押人剃发之故。”众人道:“发可以剃吗”方亨道:“这是大清律法,不可违背。”说罢就回衙了。

诸生许用等人聚集不去,在明伦堂共同立誓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方亨见士民不从,秘密报告常州府请上司派兵“多杀树威”。这封密信被义民搜获,于是在初二日擒住方亨,斩杀清差,推典史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自称江阴义民正式反清。

江阴百姓抗清的消息传开以后,清常州知府宗灏派兵丁三百人赶来镇压,闰六月初五日被江阴义民歼灭于秦望山下。其后江阴军民在陈明遇的带领下又多次打退小股清军的进攻。同时严查城中奸细,宣布有能检举、抓获奸细的人,赏银五十两。处决了私通清朝的原县令方亨以及众多出卖情报、有投敌企图的奸细,有效的遏制了江阴内部的崩溃。

闰六月二十一,清贝勒、大将博洛统重兵包围江阴城,二十四日,清军作招降书一纸,从东城外射进。江阴军民公议后,回书拒绝。清军见劝降无效,便四处捕杀城外义兵,企图断绝城内军民外援。七月初一日,开始攻城。城中严密防御,清兵箭如雨注。

陈明遇当了半辈子不入流的典史,当江阴人把拒剃抗清的领导重任交付他时,他主持了几方面的工作:奖励忠勇之士;处死方亨及其家人,以绝内应;针对清军将领刘良佐的劝降,回复了一封豪气干云的信如果清政府坚持剃发,“纵百万临城,江阴死守之志已决,断不苟且求生也”。

陈明遇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的长处是厚道,与人为善,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忠恕之人,短处则是缺乏领导才能,尤其是军事领导才能。大敌当前,他想起了另一个人阎应元。

和陈明遇一样,阎应元也曾任过多年江阴典史。但和陈明遇的敦厚不同,阎应元身上更显出一个将才的能力。在江阴典史任上时,他曾率兵丁抵抗海盗顾三麻子数百只战舰的进攻,使其不敢再犯江阴。江阴人感其再造之恩,把他的肖像供奉于社学中。按理,像阎应元这种立下大功的小吏,朝廷应当大行褒奖,但仅把他升为广东英德县主簿。如此优秀的将才,却沉于典史这种不入流的下僚,而军国大事执掌在一帮颟顸无能的肉食者手中,明朝的灭亡,一点也不奇怪。阎离任后,由陈明遇继任江阴典史之职。

当陈明遇派人找到阎应元时,阎应元爽快地说:“如果你们听我的安排,我就同意。”众人皆表示会唯命是从。于是,阎应元率家丁四十人,在闻讯赶来相助的几千名乡兵的帮助下,杀进孤城江阴。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这座几十天后将陷入血泊与绝望的孤城。

第二百三十七章血战江阴二

作为江阴抗清义军总指挥,阎应元不负众望地显露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谋略。阎应元挑选年轻力壮的士民和原有的民军,重新进行整编,命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把总汪某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他自己守北门。此外,他还和陈明遇总督四门,昼夜巡守。城外的乡兵和城内的民军加在一起,数量有二十万之多,阎应元令分保防守。城门用大木塞阻断,每人守一城垛,如战,则两人守卫,定期轮换休息。每十人为一小组,给小旗一面;百人为一大组,给大旗一面、红夷炮一座。接近城楼的街道上,分设供应守城军队饭食饮水的后勤点。

由于事发仓促,江阴城中箭矢存量较少,一时间要大批量制造,有临渴掘井之窘。阎应元于是命民军束草为人,外披兵服,每个草人手里执一竹竿,上面挑一盏昏黄的灯笼。制成之后,在月黑风高之夜,下令把草人一个个直立在城垛上,士兵们则伏在城垛下大声鼓噪,做出要乘夜出城袭营的架式,围城清军急忙放箭,这些箭都成了城中民军的战利品。

七月十一日,清军的总攻开始了,北门首当其冲。一开始,清军并没有把江阴这座小城放在眼里,这些从关外一路如狂风扫落叶般地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八旗兵,连久经沙场的李自成和明政府的正规军都远不是他们的对手,何况江阴城中那些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的平民但清军很快为他们的轻敌付出了惨痛代价。次日,清军继续攻打北门,“死伤无算”。

清军见硬攻不行,便派人劝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