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02(1 / 2)
一起消灭倭寇,共享太平之福的愿望。但当时的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诠以“倭寇乃九洲海贼所为,日本政府根本就不知道”为由予以搪塞。洪武二年,着眼于长远利益的朱元璋又派杨栽等七人出使日本,并亲自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威胁“倭寇”。接到信后,日本国的怀良亲王大怒,斩杀明使五人,其他的悉数扣留,朱元璋的这一次交涉毫无成果可言。
洪武三年三月,不死心的朱元璋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等再次出使日本。赵秩经过一番惊险的周旋和唇枪舌剑后,终于软化了怀良亲王的立场。怀良亲王派和尚祖来捎带了大量的贡马和土特产向明朝“奉表称臣”,而且还送还了七十多个被倭寇抓去的中国人。朱元璋十分高兴,在皇宫设宴款待日本来使,并赏赐了大量的财物。考虑到日本人普遍信仰佛教,朱元璋还派了八个和尚护送祖来回国。但是朱元璋对当时的日本缺乏最起码的认识,他高估了怀良亲王的影响力,怀良亲王只是一个亲王而不是国王,他的意志并不能代表整个日本国的意志,那么当时最有势力的日本国王是怎么想的呢说来还真是凑巧,这位仁兄的想法正好与怀良亲王相反,他并不认为跟中国交好是一件多么急切而急需解决的事。于是这次曾给朱元璋带来希望的交涉就这样再次搁浅。
后来日本也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朝贡,但因为这些多是地方实力派官员贪图大明朝的赏赐而搞的私人活动,没有正规的表文和印信,所以朱元璋都不怎么搭理。洪武十三年,日使再次来贡,情况同前几次一样也是没有表文,但带了一封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奉丞相书,文章写得极其嚣张,朱元璋看后很不开心,便拒绝了日本的朝贡。
洪武十四年日本再次来贡,朱元璋又一次推却,并让礼部写了一封信责备日本国王和他们的那个征夷将军:“王居沧溟之中,传世久长,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王环海为险,限山为固。妄自尊大,肆毁邻邦,纵民为盗。上帝将假手于人,祸有日矣。吾奉至尊之命,移文与王。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嫌之源乎”。日本不甘示弱,也回了一封极其强硬的信,而且文采斐然:“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
朱元璋看了这封表文大怒,史载“帝得表愠甚”,但考虑到元朝两次出征日本损兵折将的前车之鉴,朱元璋忍住了这一口恶气。虽然如虎将李文忠者也曾建议朱元璋征日本以雪前恨,但朱元璋在深思熟虑之后还是没有率领大明朝的舟师东渡。不过这一件事后,朱元璋改变了以往企图交好日本的策略,而改为在内部积极设防,在沿海各地加强防守和卫所建设等,尽量减少倭寇造成的损失。最后他以日本支持胡惟庸造反为由,于洪武二十年果断地断绝了跟日本的往来。把日本列为“不征之国”,永远不准日本来中国贸易,并把这写入了传给后世子孙万世不变的皇明祖训中。正是在这同一本祖训中,日本还被列入了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
张煌言熟读史书,是知道这段历史的,所以他在听皇帝要对日本动手后赶紧说道:“陛下,当年太祖高皇帝将倭国列为不征之国,已经写进皇明祖训。陛下如果远征日本,容易授人口实啊”
张煌言担心不无道理,当年蒙古占领南宋后,用南宋那只全亚洲最强的水师远征日本,都弄个铩羽而归。当年朱元璋也想和日本照量照量,也害怕步了蒙元后尘,才让日本苟活下来。现在中原战乱不休,朱宏三想要派几千人就去攻打日本,实在有些不知量力了不过张煌言自然不能说皇帝不自量力,而是提出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希望朱宏三能借这个梯子下台。
哪知道朱宏三想的和张煌言不一样,朱宏三现在穷的恨不得拉完屎舔手指头,边上这么大一块肥肉不上去咬几口实在说不过去,也不像朱宏三那种睚眦必报、雁过拔毛的性格。
“玄著,其他的你就不用管了,下旨吧,命赵国良带领三个团,还有海军的五艘军舰出发赵国良为日本派遣军提督钦此”
张煌言虽然身为皇帝的军机处领班,但是军机处说白了就是皇帝的大秘书,皇帝定了以后他们只有执行。张煌言没办法问道:“陛下,那给倭国国王下的圣旨用什么名义”
第六百三十二章秋闱
朱宏三听张煌言这么说也感觉为难,这仗好打,名义可是不好弄,毕竟现在自己成了大明的皇帝,朱元璋的那个皇明祖训就成了自己的紧箍咒,一些事情很不好办。
不过这可难不倒朱宏三,朱宏三想了想不如不用倭寇的名义,你日本不是大明的藩属国吗现在老大有事你不出钱出粮朱宏三可是记得后世的海湾战争中,日本可是为美国拿了近一半的军费。
朱宏三想清楚后摸了摸下巴说道:“用联合抗清的名义就说大明皇帝换人了,现在是老子朱宏三在当皇帝,你们倭国人少国微,但是老子是讲究人,不计较你们以前倭寇那些乱事儿,现在老子正在和满清打架,你们既然是太祖皇帝亲封的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那就有个藩属国的样子,给老子提供军饷、军粮”
这大概是明朝历史上最无礼、最嚣张的外交文书,张煌言也不敢反驳,只有将朱宏三的话翻译成文言文,写成圣旨。朱宏三看了看没什么问题,用印后发给扬州的赵国良。如果按照正常程序圣旨要交给内阁审批,内阁同意后才能昭告天下,成为法律。可是朱宏三定的规矩军事问题不用经过内阁,他自己用印就可以,所以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看到这个事情结束朱宏三又问道:“玄著,还有什么重要事”
张煌言恭敬的说道:“陛下,现在已近八月,再有几日就是戊子年乡试了,礼部上来折子请陛下安排今年秋闱的主考官”
经张煌言提醒朱宏三才想起来今年还有这么件大事,科举制度在朱宏三眼中虽然有万般不是,但是好处还是有的,最起码保证了上下通行的晋升通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是这种制度的真实写照。
朱宏三刚在广东掌权的时候也想过按照后世制度选拔干部,但是这就动了士人集团的根本利益,他们的反应可不是朱宏三能承受住的。
后来朱宏三在见识过古代官场运作后,发现到现在为止科举制度是不可代替的。废除科举简单,但是如何选拔人才呢难道还回到秦汉时那种察举制或者直接搞一个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那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就是后世的高考制度也不是科举制的一个变种吗
所以朱宏三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还是不动科举制,还是按照以前的制度来,至于以后怎么办看看再说。
所以在朱宏三去年占领南京后,立刻放出风来第二年,也就是今年戊子年,要在南京应天府重开科举,并且在第三年春天举行会试。
消息一出朱宏三获得了全天下读书人的赞赏,因为自从崇祯十六年最后一科会试后,已经五年没有举行会试了,全国的读书人都在翘首以待等着。
可是这几年中国大地上各方势力打成一片,根本没有那个精力去搞这些东西。只有朱宏三在广东时搞过一届乡试,选拔出来几百个举人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