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明末锦绣 > 分节阅读 473

分节阅读 473(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至于第二条粮食很好解决,南方握有大量产粮区,并且还有吕宋、安南这种地区,再加上土豆和玉米已经在广东大面积种植。这种东西虽然不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但是没吃的时候狗屎都能舔两口,有这种东西吃还不满足吗

侯恂的条件得到满足,这个老家伙愉快的下去准备上任,接下来朱宏三还要接见军队将领。

朱宏三只带来四个师,其他所有部队在几个月前就已经集结在扬州这里。当然打仗不是比人数,扬州这里水网密集,也不是二十多万军队能展开的。所以朱宏三决定兵分三路,骑兵归李元胤带领走中都凤阳去徐州,五个师的火枪兵主力由赵国栋带领,沿着运河北上攻占满清在南直隶最后一个重镇,淮安。还有两个师由赵国良带领,上船北上去朝鲜,从鸭绿江口的九连城登陆,抄满清的老家沈阳。

在扬州休息三天后,朱宏三立刻带着部队出征。在扬州北门城外,朱宏三让李承恩宣读圣旨,任命建宁郡王世子李元胤为骠骑将军,带领所有五万骑兵走凤阳,李元胤接旨后带着所部骑兵沿着官道奔凤阳而去。

五万骑兵,马匹就有八万多,飞驰开来马蹄声如同奔雷一样。坐在朱宏三身边的皇孙朱升铎兴奋的大叫:“骑兵好威风”

朱宏三摸了摸朱升铎的头说道:“孩子,骑兵看着威风,但是属于骑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铁与火的时代”

朱升铎还不明白这么高深的话语,转头问道:“皇爷爷,铁与火是说火枪和火炮吗”

“对,孺子可教也一会儿跟着皇爷爷出征,去看看火炮的威力”

赵国良被任命为行军副帅,带着两个师在扬州再次上船,转回长江,坐军舰去朝鲜。而这次主帅是赵国栋,这家伙这次终于超过钱勇成了主帅,一副洋洋得意的模样。

朱宏三看了看身边的钱勇,问道:“怎么样你也想去吗”

不想去是孙子钱勇心中想道。可是钱勇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再次领兵了,因为自己已经是军中第一人,在立功就是不知死了。

“陛下,臣认为陛下的安危才是重中之重,所以臣愿在陛下身边”

看到钱勇识时务,朱宏三点点头:“钱勇,朕这是在保全你,占了北京后你就当中军大都督吧掌管京城防务”

钱勇现在的职务是中军左都督,大都督是武昌郡王朱宏义,但是这次北伐作为朱宏三嫡系的朱宏义并没有跟来,现在更是将朱宏义的大都督职位交给钱勇,也意味着朱宏义彻底被朱宏三抛出权力核心之外。

朱元璋建国之后沿用了元朝大都督制度,然而大都督府权力太大,在废丞相制的同时,为防止军权的过分集中,也废大都督府,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五军都督府彻底沦为养老机构,其一议政权丧失,其二太监监军的压迫,其三兵部权力不断的膨胀。就这样五军都督府由“总内外诸军事”的中枢机构变成处处受制于兵部的单纯执行命令的机构,实权被削弱殆尽。

按照后世的套用,五军都督府大概相当于国家的大战区,从明朝地图来分析,以国都为中心,共有四个方位,那么不妨将五军都督府理解成分别管理国家首都及附近的军队以及国防四方的军队,这么分法正好是五处。前军相当于国防的南部,那么后军相当于北部。左军相当于国防的东部,那么右军相当于西部。

而朱宏三即将占领全国,所以也要为将来的全国兵权规划考虑。朱宏三身为穿越者,自然有样学样,将后世的大军区制度直接套用五军都督府上,那就是中军都督府负责中原各省,前军都督府负责北方蒙古诸部和辽东,后军都督府负责西藏和云贵、缅甸、印度次大陆各地,左军都督府负责西北各省和西域诸国,右军都督府负责两广和南洋诸国。

钱勇以为派他当中军大都督是去养老,但是钱勇不知道这完全是皇帝要重用他。

第七百四十一章第二道防线

淮安城和扬州城、苏州城、杭州城,并称于大运河运上的四镇,也就是所谓“淮扬苏杭”的淮,就是指的淮安城,这里也是淮扬菜的发源地。跨过淮安城向北,便到了遍食面食以及使用齐鲁语言的北方。淮安古城饮食习惯以米饭为主,为南北分界的重要城市。

在明末淮安也成了满清和南明神武朝廷的分界点,这里驻扎了满清六省总督、江南巡抚、江南总兵等多位高官,还有从山东、河南调来的十五万重兵。当然这十五万兵丁都是洪承畴逃到淮安后东拼西凑弄来的。为了维持这十五万人洪承畴这几年将淮安周围各县收刮殆尽,民间更是一点存粮都没有,遍地饿殍。

淮安城兴建于正德三年,在宋代古城的基础上重建,虽然城墙高深,但是和扬州、南北二京相比还是不够看的。同时淮安这里地处运河,正好是黄河水道和运河水道交汇处,明军的那种小炮艇可以直接抵近射击,所以城内兵丁虽多,但是守城的文武官员都对守城前景并不乐观。

洪承畴原本以为给他一年时间就可以和扬州的军队持平,但是洪承畴忘了算两边的经济实力。占领南直隶、浙江的神武政权在财政上根本不是满清能比的,有中国富庶之地的财政支撑,再加上南方并没有怎么损失的人口结构,神武政权以每年二个师的速度在扩充新军。

可是洪承畴这三年恨不得刮地三尺,在本就残破的河南和山东,好不容易才筹够十五万军队。虽然人数上和对面的明军差不多,但是素质上就要差的老多。明军这边都是十八到三十的壮年,清军那边是从十二岁到六十岁的老弱病残。明军这边一个个都标配有全套装备,从火枪到刺刀,从袜子到军帽,清军那边只有一万多精锐才有完整的军服兵器,其他人不要说军服,就是武器也是分得一些残破刀枪。这些人别说对上精锐的明军,能不能打过以前的卫所兵都不一定。

但是洪承畴也没办法,满清控制区除了陕西和南直隶有些粮食外,其他各省都是这个样子。洪承畴已经给满清朝廷去过多次求援文书,但是等来的无非就是中央的一纸圣旨,让洪承畴在本地解决。

如果在五年前,满清刚占领南直隶的时候,淮安和山东等地还是比较不错的,两淮盐场大部分都在满清手中,虽然产的食盐不能同广东精盐相比,但胜在便宜。可是神武朝廷占领扬州后,两淮盐场大部分被明军占领,就是山东都转运盐使司下辖的十九个盐场也被明军水师破坏殆尽。粮食更不用说了,河南穷的都吃人肉了,山东虽然强点,但是也差不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洪承畴这三年殚心竭力好不容易凑够这十五万人,这已经是全部了。

洪承畴在得知神武皇帝在南京誓师北伐后,在淮安的总督衙门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在淮安的大小官员都参加了。会上这些官员知道南明北伐在即的时候,一个个都默不作声,纷纷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江宁巡抚周伯达是除了洪承畴以外最大的官职,他看到所有官员情绪低落,站起来说道:“各位同僚现在南明大军就在眼前,正是你我报效圣上的时候,我周伯达在此立誓,城在我在,城亡我亡”

周伯达这也是没办法,他一家老小都在北京,不这么说第二天就要全家人头落地,但是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