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54(2 / 2)
至于开封府的重建、整修黄河河堤这些大工程现在已经基本完成,表面上整洁如新,钦差来看也看不出什么,总不能将城墙扒了看看里面是不是偷工减料吧
吴培昌想了想还有没有什么遗漏的地方,问道:“薛大人,最为关键的就是城外流民的安置,现在开封城外还有几万流民没有安置,还有你开封府辖下的几个县,都要提前打好招呼,如果出现什么问题朝中的马阁老不会放过你我的”
薛田也知道事情重大,毕竟现在河南境内还算人口密集的府城就剩开封了,剩下的洛阳、南阳、河南等府还不如这里,最为关键的是开封这里是黄泛区,必定是钦差检查的重中之重。
开封府下辖四州二十八县,最南边的沈丘县已经和安徽省接壤,不过沈丘那里距离黄河太远,钦差并不会注意那里,只有开封周围陈留、兰阳、仪征等县才需要小心。
薛田听吴培昌问起赶紧答道:“请抚台大人放心,开封周围的几个县下官半月前已经亲自去看过,安置流民的上百农庄也都准备完毕,相信钦差他们看不出来什么。”
吴培昌听薛田这么说点了点头说道:“本官也没想到张家玉那个家伙表面上对我恭敬,其实暗中却在收集本官的黑材料,早知如此当初就找个机会将他挤兑走了,那能现在出这么大的问题。”
薛田只是一个四品知府,并不知道朝廷中那些大佬的争斗,现在听吴培昌这么说问道:“大人,张大人为何如此和我们过不去所有好处可都是有张大人一份的”
“哎,薛大人你不知道,张家玉这厮是阁老李植的党羽,李阁老为了对付首辅大人,自然要收集不利于首辅大人的罪证,本官是首辅大人的同年,在广州时还是财政部的侍郎,自然是他们打击的对象。”
薛田听吴培昌这么说心中也没办法,薛田是湖广钟祥人,虽然当年没有和朱宏三南下广东,但是在朝廷中分帮立派中天然就属于楚党,再加上马明远对薛田有大恩,将他从一个七品知县直接提拔到四品知府,薛田身上更是深深的刻上马明远的记号。所以这次薛田才不留余力的帮助巡抚吴培昌,因为他知道,吴培昌如果倒霉自己也必将倒霉。
二人在巡抚衙门商量完毕后,薛田从衙门出来回到家中,到了衙门门口才想起自己的家已经被占了。薛田心中大骂朱渊,但是没办法,门口守门的士兵根本不让他进去,薛田只好转到府后街从小门进入后宅。
第八百六十五章开封府前
第二天朱渊将宣读圣旨,也就是正式开始工作,所以第二天一大早河南省所有高级官吏都集中到开封府衙门口,等候钦差大人的宣召。
明代的地方官职设计的很奇葩,在建国之处朱元璋为了避免形成汉唐那种地方势力,将省级权利一分为三,布政使负责全省民政、税收等,按察使负责全省案件的审理、侦办等,都司也就是都指挥使司,负责全省的军队管理。
老朱这个办法出发点是好的,那就是将地方官吏的权利减少,避免出现地方权力过重对抗中央的现象。但是老朱忘了中国人最喜欢内斗,在班级选个班长都要你争我夺,更别说掌管数百上千万人口一个行省了。朱元璋定的三司制度在他死后不到百年就证明不可行,三司长官有功劳都要争一下,有问题都推给对方,最后没办法中央才弄出个巡抚制度。
巡抚这个官职最开始是钦差的一种,最初是朱元璋为了解决一些地方事务设立的临时官职,从名字就能看出来,巡抚就是巡查安抚。第一个巡抚就是懿文太子朱标,朱元璋命他巡抚陕西,所以明代命皇子担任钦差并不是朱宏三首创。
巡抚一开始只是临时官职,仅负责督理税粮、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明朝中后期战乱频发,所以巡抚开始偏重军事。在嘉靖年间,地方人口增多,三司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大,同时帝国西南倭寇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央实在没办法,才在嘉靖十四年,命巡抚出抚地方,节制三司,实际掌握地方军政大权。
在明朝后期,流民日益增多,同时帝国战事越来越频繁,在一个省设立主管军事的巡抚已经不起什么作用,所以中央在巡抚之上又增设总督一职,主管多省军事,巡抚就这样由一开始中央下派到地方主管军事的钦差,彻底变成了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
朱宏三占了天下后,更是下圣旨将巡抚这个官职定了下来,规定每省设立一个巡抚,是全省最高的行政长官,在三司之上,级别是正二品,和中央部委尚书一个级别,而原本的最高长官布政使成了正三品,和侍郎一个级别。
布政使和按察使虽然官职降了,但是因为负责的事务没变,还是手中握有很大权利的。当然三司并不是都手握重权,其中最倒霉的就是都司了。
都司全称都指挥使司,是一个省最高的军事长官,负责管理所辖区内卫所,以及与军事有关的各项事务,是地方平时最高军事领导机构,隶属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
都司在在明朝前期还算比较重要,是三司中的一员,但是随着明朝中期文官阶级的崛起,这些武将丘八被打进了十八层地狱。同时因为都司有一些职能和按察使重复,所以各地都司在文官的打压下,完全变成了只负责卫所制的土地主。
都司被打压下去,但是地方治安不能不管,这时候中国官场上最混乱的官职就出现了,这就是道员。
道是中国历史上的地方行政或监察区划,始设于西汉,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持续发展完善,明清时期趋于完善,中华民国时期沿用,新中国建立后停止使用。需注意的是不同时期的道,其性质和行政单位都不尽相同。
在汉代道是和县平级的行政区划,唐代道是比省级还大的机构,全国也只有十道。元代道是在省级和府级之间的行政机构,有些像新中国的地区,管着县市,还受省政府控制。
但是明代道这个行政区划开始变化,一开始道只是掌管一至数府州县的民政、监察,其名称不一,按系统划分,有布政分司道和按察分司道,按职掌划分,有分管专门事务的道和管辖府州县的道。后来因为都司职权的削弱,又出现了负责关键节点驻兵的分守道、负责治安的分巡道、还有负责武器后勤的整饬兵备道。
在明朝后期道这个官职十分混乱,级别也五花八分什么都有,代表布政使的分司道是从三品高官,可是一些分巡道只有从五品,当年李植就是广州的巡海道,官职就是从五品。
除了这些地方官一省还有中央下派的官员,比如督粮道,这个直属中央户部负责督理粮储的官职,还有那个天下第一肥缺,放屁油裤裆的两淮巡盐道,这些都是中央委派任命的官职。
河南省现在最高的行政长官是巡抚吴培昌,三司是布政使张家玉,按察使杨琼芳,都司魏庆,这四人是省级干部,他们下边的就是那些乱七八糟的道员们,什么法院副院长的按察分司道、省教育厅长的提督学道、省邮政局长的驿传道、水利厅长的水利道、管理黄河水道的河道、省军区训练局的招练道、省食盐专卖局的盐法道,还有其他什么监军道、分巡道、兵备道等等。
这些道员后面就是知府了,河南省下辖八府十二州九十六县,今天是迎接钦差,全省所有地方行政长官都要出席,所以全省的所有知府、知州、知县全部来了。这些人加上那些道员,还有各种轿夫、家丁、卫兵等人,一共足有三百多人,乱哄哄的站在开封府衙门口的校场上。
张家玉作为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将全省所有官员都给告了,这样自然成了一条臭鱼,大家纷纷躲着他,怕被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