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72(2 / 2)
“可是方逢年也说服不了大舅呢舅舅,刚才你都看到大舅那一副冷冰冰的模样,本王实在没有信心。”
朱江现在手中为他出谋划策的谋士一个都没有,只有马如风这么一个还是半瓶醋,其他的都是喊打喊杀的武夫,让他们杀人放火一个顶俩,但是下黑手玩阴谋这可不是强项。所以朱江才对马绍光这么上心,因为这和他能不能当上太子可是有直接的关系。现在朱江看到马绍光热情不高,自然心中十分着急。
马如风看到朱江着急的样子呵斥道:“秦王你太没有深沉,害怕什么如果方逢年说不服你大舅不还有皇贵妃吗你娘当年和你大舅关系最好,放心吧”
马济远几个子女中马如烟年纪最大,第二大的就是马绍光,然后是马绍基、马如云,最小的是马如风。当年马如烟身为大姐对马绍光十分好,他们姐弟年纪也差不了太多,所以小时候能玩到一起去。可是马如风就不行了,马如风比马绍光小上七八岁,等马如风长大后马绍光已经中了举人,所以马如风和马绍光实为兄弟,其实还不如好朋友关系近呢。
朱江听舅舅这么说心中大喜,老娘出马那一定会成功滴
马绍光和管家走下船,付府的轿子就在码头上,付氏先上了轿,马绍光对管家拱拱手说道:“多谢管家解围啊”
那个管家不知道怎么回事,还以为刚才是步兵衙门的官兵找事,现在听马绍光这么说不禁吹嘘道:“姑爷放心,这帮步兵衙门的丘八虽然跋扈,但是也不打听一下咱家是谁老爷现在主管吏部,动动小手指就能让那个武官倒霉,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还想占咱家便宜”
明代武官实在不值钱,马如风的二品武官在地方那就是一省的提督,掌管一省数万人的生杀大权,但是不要忘了这里是北京,祖国的心脏。二品武官在地方自然是一方大员,但是在北京还真不够看。北京这里金水河的王八都有品级,更别说当今皇帝开国时大批的封官许愿,什么锦衣卫都督、佥事、同知等等足有上千人。锦衣卫都督就是正二品,不过在北京就是一个领空饷混吃等死的货,所以那个管家自然看不起二品武官。
马如风是二品武官,但是朱江可是亲王,不过今天朱江来接自己舅舅,穿的便衣出门,朱江也没有他爹朱宏三那种杀伐果断的气势,自然也被管家忽视。
马绍光听管家这么说心中好笑,如果这个管家知道刚才那两个人一个是自己的弟弟,一个是国家的亲王,不知道还敢不敢这么吹。
马绍光也没有点破,坐上轿子直接进城。付家的轿子自然不用城门官察验,所以在朝阳门这里也没耽误,直接入城来到付文龙的府前。
付文龙有二子二女,不过都已经成家,大儿子付诚和马绍光差不多年纪,但是学问不行,四十多了只是一个秀才,没办法只好去国子监弄了一个监生,等候有机会外出做官。二儿子付訚还算不错,三十多岁就已经是举人,现在正在老家苦读,等候科举考进士。大女儿早已经成家,夫家也是付文龙的同学,女婿在山东当官,二女儿就是马绍光的妻子了。
马绍光到了门口付诚早已经等候多时,看到马绍光笑道:“妹夫终于来了,母亲等候小妹不到,已经问过多次了”
马绍光虽然和大舅哥年纪差不多,但是毕竟是妹夫,上前躬身行礼道:“绍光见过大哥”马绍光的儿子们也过来给舅舅见礼。
付诚看到自己小妹从轿子中出来,高兴的说道:“小妹,一别十多年,大哥又看到你了”
付氏自从和马绍光结婚后就待在永安州,自然没法见自己的娘家人,现在看到大哥已经两鬓发白,不禁眼中流泪说道:“大哥,十六年了,没想到大哥也老了”
付诚笑道:“大哥也是四十多的人了,那能不老呢小妹去后宅见母亲吧,你相公大哥领走了,父亲要见他”
付文龙不是皇帝的湖广旧部,只是在广东半路参加的革命队伍,所以评职称的时候啥也没有,他的府邸自然没有马明远、冯自用等四公爵的府邸雄伟,但是付文龙毕竟当过南洋、两广总督,现在还是主管全天下官员的阁老,府邸也不能太寒酸。
付家前后也有二十多进院子,房屋五六十间,下人丫环也有七八十人。
今天皇帝欢迎达赖喇嘛,那是礼部和首辅的事,所以付文龙今天很没节操的翘班了。
付诚带着马绍光走进付文龙的书房,付文龙正坐在太师椅上等候马绍光,马绍光赶紧上前跪倒给岳父大人行礼。
付文龙点点头说道:“子恒起来吧,这一路上旅途辛苦吧”
马绍光躬身回答道:“多谢岳父大人挂念,这次进京好在没有时间限制,所以走的还算随意”
以往的组织部调令上都有限期报道,但是给马绍光的调令上没有,所以马绍光才在三月份接到调令,足足走了半年,在十月底才赶到北京。
付文龙听马绍光这么说一笑,说道:“子恒,看样子你还不知道是谁将你调到京师吧”
马绍光还真不知道,听付文龙这么说问道:“难道不是岳父大人吗”
“哈哈,自然不是老夫。如果是现在吗,老夫掌管吏部,自然可以使些手段,但是三月份那时老夫管刑部,鞭长莫及啊”
“不是岳父大人难道是方伯父”马济远当时分析也就这两个人能帮忙。
“书田现在主管税务部,他有举荐权,但是最后决定的还是皇帝,你要去的地方是税务部盐务司,这可是肥缺啊没有皇帝的直接命令组织部也不敢随便换人”
盐务司马绍光知道,掌管全天下盐政,正是一等一的肥缺。
食盐和钢铁在中国古代是国家专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就有专管盐政和钢铁的行政官员。到了明代因为经济发展,国家对钢铁的控制不是那么严格,但是盐政一直是中央政府在把持。
明代在两淮盐场设立六个都转盐运使司,负责掌管食盐运销、征课、钱粮支兑拨解以及各地私盐案件、缉私考核等。在中央还设立巡盐御史,负责对六个盐运使进行监督,这一套机构如同后世盐业专卖局一样,严格掌控全国上下盐业的经销。
但是食盐这种东西利润太大,只要国家专卖必定会有权势人物来挖国家墙角,崇祯年间更是出现只收上来十两白银的历史。所以朱宏三在占领全国后将食盐全部放开,如同工业品一样,只在盐场源头收一次税,主管收税的这个机构就是盐务司。
第八百九十三章煎熬
朱宏三新组建的盐务司和后世的盐务局差不多,不在直接管理食盐的生产和运输,而是只负责食盐的税收和打击非法食盐也就是私盐的贩卖。盐这个东西是人体不能缺少的,要保证活着每人每年最少需要十斤食盐,所以每年私盐数量极其庞大,国家每年损失的税收达到数百万银元。
朱宏三新政后将原本国家控制的食盐全部放开,两淮六大盐场都卖给个人,这样一来盐价马上就会下降,算是为老百姓减轻了一些负担。盐价虽然下降,但是因为国家加大私盐的打击力度,所以每年的盐税变得比以前多了起来,万历年间盐税最多收过二百零九万两白银,食盐放开后在神武十年一年就收了三百一十万银元,远远超过前明最好的年景。
当然盐税的增加并不是说明老百姓负担重了,万历年间官方统计全国约有六千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