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74(2 / 2)
马明远起身扶起马绍光:“子恒啊,十多年了,你终于回来了”马明远看了看马延志三人问道:“这个是延志吧这两个是谁”
马明远见过马延志、马延元,但是马延亮在永安州所生,马明远并没有见过。
马绍光指着马延元说道:“二叔,这是绍基的儿子马延元,当年二弟死在琼州铁矿,这孩子就被我带到身边教导,现在已经十八岁了”说完又指着最小的马延亮说道:“这个是付氏所生,今年刚十二岁”
马明远看到马延志三个孩子虽然穿的普通,但是一个个器宇轩昂,一看将来就是有大出息的人。
马明远同时想到自己的儿子马绍骏,不免叹息道:“老夫十分羡慕大哥啊,有这么三个完美的孙辈。在看看老夫,就一个儿子还烂泥扶不上墙,真是白活啊”
“三弟绍骏不在吗干什么去了”马绍光知道马明远有一个独生儿子马绍骏,当年是填房所生,只是十多年没见了不知道现在什么样子。马绍骏因为是填房所生,所以算是马明远的嫡子,马家家规森严,庶子在马家根本没什么地位,所以马绍光才称呼为马绍骏为三弟,而不是他自己的亲弟弟马如风。
马明远哼了一声说道:“那个逆子还能干什么除了喝酒玩女人他还能干什么”
马绍光听马明远这么说也就不好问了,毕竟他和马绍骏只是堂兄弟,问多了不好。
马绍光这时在屋中坐下,他的三个子侄站在他身后,家人奉上茶水。马明远问道:“子恒,你调回来很好,去什么地方任职了”
马明远地位太高,马绍光一个五品小官的调转根本不需要首辅知道。
“二叔,得蒙皇帝重用,调侄儿去税务部盐务司,担任郎中一职”
马明远就是财政出身,多年负责全国的财政税收工作,自然知道这个盐务司的重要性。听完马绍光讲完后不禁大点其头:“好,子恒你在永安州多年,熟悉盐政,出任这个盐务司郎中也算合理你去见过你父亲了吗他怎么说”
“回二叔,在北上的途中去见过父亲,父亲让我诚实做人”
马明远听马绍光这么说点了点头:“对,你父亲说的很对,这个盐务司手中权利很重,如果真有些歪歪心思,每年弄个五六十万完全没问题、但是叔叔要告诫你,要牢牢记住陛下说的天下为公这四个字,要全心全意为百姓着想,要牢记我们的俸禄都是取自这些百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回家卖红薯知道吗”
马明远当官当惯了,一张嘴一番为国为民的大道理脱嘴而出,浑然忘了他自己就是一个收受贿赂的大贪官。
马绍光也不是刚入行的小年轻,那里能被马明远的一番话就说的热血沸腾。但是长辈说话还不能反驳,没办法马绍光只好连连点头,表示自己虚心接受叔叔的教导。
有人肯听马明远的唠叨让他心情好了不少,心情放松后马明远问道:“子恒,这次回来住在那里你父亲的秦国公府怕是没打扫好吧,就住在叔叔这里吧”
“叔叔,侄儿现在住在岳父大人家中,付氏毕竟离开十多年了,岳父岳母甚是想念,所以侄儿就不麻烦叔叔了”
马明远也知道因为当年自己将大哥挤兑走的事,这个侄子对自己并不怎么亲近,现在听他这么说也不好强求。
“也好,这次你回来没去看望秦王吗”马明远心中十分害怕大哥的天启二年同学会倒向秦王朱江,因为马明远知道大哥的这些同学势力有多大。不过好在大哥马济远一直是拥护太子的,所以马明远以前并不如何担心。但是现在马明远害怕自己罢相,朝中无人镇着这些大哥的同学,他们起了什么心思那对太子可就不利了。
马绍光不喜欢自己的二叔,自然也不能和他说实话:“二叔,父亲和侄儿说了,不要掺和进皇子之争中,侄儿深以为然”
马明远听马绍光这么说心中大喜:“好,我马家向来坚持祖宗成法,立嫡以长是我马家的坚守底线,你父亲这么说很对”
马绍光看看已经差不多了,起身说道:“二叔,侄儿还要去方伯父家中拜望,毕竟这次是方伯父为侄儿说的话才能调回京师”
“好,方书田和你父亲是世交,正应该去拜望,老夫就不留你吃饭了,以后有机会过来,让你婶婶做几个好菜,咱爷俩喝一杯”
马绍光点头答应,起身带着子侄出门告辞。
出了马府大门马绍光让三个晚辈自己回付府,方逢年那里只是世交,小辈的就不用去了,马绍光自己去就可以。
离开东城区进入西城区,方逢年住在西直门内,这里虽然也是内城,但是和繁华的东城不能相比。
马绍光站在方家的门前,看着和付府和马府截然不同的门面,不禁心中感慨:“看来方伯父才是心中为民啊作为掌管天下赋税的尚书,竟然住在如此普通的房子里,和方伯父一比我还是差的多”
马绍光上前叫门,今天因为皇帝欢迎达赖喇嘛,内阁都去忙这件事去了,作为税务部自然没什么事情,所以方逢年早早就回家了。
第八百九十六章明末财政危机
老朋友的儿子来拜访,方逢年自然要亲自出迎。马绍光被方府家人领入后宅,看到方逢年在书房门口迎接,赶紧走几步上前施礼道:“下官拜见部堂大人,下官身为晚辈和下属,怎敢烦劳长辈出门迎接死罪啊死罪”
方逢年作为马绍光直属上司,能出门迎接实在是给马绍光面子。
方逢年笑着说道:“子恒,这是在家中,就不要用官场那一套了,老夫和你父亲是同年好友,年纪比你父亲小上几岁,你叫老夫叔父即可”
马绍光听方逢年这么说赶紧改口,口称叔父。
方逢年拉着马绍光进入屋中,家人奉上茶水,方逢年问道:“子恒,这一路上可辛苦”
“叔父,长江以南一副太平光景,但是过了扬州就有些衰败,北方几个城市还没从战乱中恢复过来。不过这一路上倒是平安,并没有什么匪徒”
方逢年呵呵一笑:“这是自然,神武十年开始,皇帝将北方各省赋税分成减为三成,也就是地方留七成,这所有钱都用来组建地方巡检司,保证各省地方平安,钱投下去了自然会有效果”
方逢年作为主管全国赋税的尚书,自然熟悉全国赋税运转情况,看到马绍光不了解,开始为他详细讲解明代赋税。
明代赋税和后世近似,也分为地税和国税两种,只不过叫法不一。明代将国税称为正赋,各地的夏赋秋赋、征收的漕粮、还有晚明设立的三大饷,这些都是正赋。
当然钱都交给国家,地方政府也需要运作,所以在明代初期中央和地方的分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