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2(2 / 2)
“十中其八精进之快,足以羞煞我那些不肖子孙。”薛讷越看裴旻越是欢喜,对于裴旻有这种成绩满心赞赏。赞扬的不是天赋,而是毅力耐心。裴旻闻一知十,能够举一反三,确实才智非凡,但骑马射箭是硬功夫,不是只靠才智就能学得会的。需要的更多的是耐心刻苦,要不厌其烦的死练,只有熟才能生巧。裴旻做到了,二十三天里,除了参加吏部复考之外,他从未踏出过裴府半步,一门心思的练习骑射之术。这份毅力,让薛讷都为之动容。
裴旻下得马来,来到薛讷近处,赔笑道:“那是太公指点的好”
薛讷为人严谨,并不喜欢这奉承之言,轻哼了声道:“莫要太过自傲,你的箭术看似到了一定水准,实际上远不及你现在展现的实力,甚至一半都没有。”
裴旻并无任何不满,反而心悦诚服的颔首道:“太公说的在理,我心底也清楚的很。骑射之术,需要常年累月的累积才能成形,我现在能有这水平,是因为日夜练习,有着超凡的习惯与手感只要我一段时间不去练,这习惯与手感冷却消失,真实的水平就会显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也是习武之人,若这点都看不明白,也是白活了。太公放心,即便过了明日的武科,我也不会输于骑射方面的练习。不求达到太公这般水平。至少日后上得战场,能够策马扬鞭射杀敌酋”
薛讷更是满意,学得骑马射箭不为战阵杀敌,难不成还强健体魄他向来看不起江湖人的原因就在此处,以他而言男儿立身于世,有一身武艺,却不求保家卫国开阔疆土,跟废物没什么两样。
“明日就是武科,今天我教你一些关键的学问走,跟我去西市”
与此同时
常元楷再次找上了负责武科的兵部员外郎是窦辰。
作为父亲,哪有不想自己儿子好的,为了不争气的幼子,常元楷费尽了心思,奈何儿子自己不争气,到手的进士给送了出去,还跟裴旻结了仇。
就在长安盛传裴旻给太平公主睡了之后,常元楷没少犯愁。他这条命已经跟太平公主绑死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得罪了太平公主的男宠,以后万一给自己穿个小鞋,岂不遭罪就在他心底七上八下的时候,卢藏用找他商量对付裴旻,并且说了谣言的事情。
常元楷这才松了口气,他不想见裴旻在太平公主这里崛起多添麻烦,与卢藏用一拍即合,当即联系上了李慈,通过李慈结交了窦辰。
窦辰在兵部员外郎这不大不小的位子上苦干五年,得不到升迁,将此看成了机会。
面对常元楷的到来,窦辰自信满满的说道:“大将军就放一万个心,一切安排好了,明日定让那裴旻吃不了好”
正文第六十一章大唐智将郭元振
长安西市。
薛讷带着裴旻走在马市上,周边往来的不是鲜衣怒马的贵胄,便是一身邋遢脏污的马夫。因为马市有着牲口特有的粪便马溺之气,常人远离,在这里似乎只有这两个极端,买的起马的都是豪客,以及卖马的马夫,便是马商都不会在这种地方久待
裴旻看着周边的一匹匹高矮不一颜色不同的骏马,几乎花了眼,也明白了薛讷带他来这里的缘由,带着几分感动的看着走在他身前的薛讷。以薛讷的身份地位,根本不图他什么,只是单纯的欣赏器重而已。也因如此,让裴旻隐隐体会到了古人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武科时,为了公平公正,所有马匹弓箭皆由官方自备。相马识弓也变得尤为重要。”薛讷走在前头,嘴里不住的说道:“即便走上仕途,多一项本领也是好的。不求成为伯乐那种相马名师,至少一匹好马摆在你面前,你要识得它好,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
裴旻虚心听教。
“就比如这一匹”薛讷指着一匹趴在地上,一身膘肉的黑色肥马道:“你看这匹如何”
裴旻上下瞧了一眼,露出了一个差劲的表情,猛地摇了摇头。
薛讷呵呵一笑道:“看岔眼了吧,不能以貌取人。马却不一样,应当以貌取马。一匹马的特点都会在它身上直接呈现你瞧这马牙锋利,一看就知道能吃的。吃得多,长得壮,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这是最粗浅的相马术,别看它肥懒,正是因为肥才能耐得住饿,正是因为懒,懂得休息才能够长时间的奔跑。每一匹马,不管它的品种如何,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这匹马是最常见的品种马,但真跑起来,比远距离奔跑,我的那匹河曲良驹都跑不过它。在看这一匹”他指着边上一匹瘦小的马驹,道:“你看它的鼻子,鼻子粗大,马经里说鼻大则肺大,肺大则能奔,所以这匹马必定擅于短距离奔跑的。这种马上了战场定会吓得掉头就跑,但比速度,跟我的河曲马比不了,但比起你的小栗毛应该会快上一分。”
薛讷领着裴旻从马市的街头一直走到街尾,几乎每一匹马不论好坏他都分析了一遍。
裴旻大开眼界,想不到相马竟然还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有那么多的需要了解的知识。
逛完了马市,薛讷又带裴旻去他在长安的住处,将府中珍藏的弓箭取了出来,传授他辨认弓箭的技巧。
直至天黑方才回到府上,裴旻并不急着睡,又跑了三圈的马,练习了大半时辰的骑射,直至手臂实在酸麻,张不开弓了,方才停。刘神威已经掐着时间给他准备好了热腾腾的药浴,在药浴的帮助下,第二天一早,裴旻几乎是满血满状态的醒来。
没有任何犹豫,他一如既往的走向了演武场,只是这一次裴旻没有深入的训练而是浅尝即止,找了找骑射的状态与感觉。
用了早膳,裴旻别过薛讷、刘神威、孙溥走向了兵部。
科举武考始于武则天时期,但归根结底也只是武则天的一时兴起,并未得到朝廷重视,远不及文考那般,一朝中举,天下皆知。更不会有曲江宴、雁塔题名这般能够人人称快的活动。以无人问津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裴旻来到兵部,方才知道武考有多冷清。在他的记忆中,他参加科举文试的时候,尚书省的大门口汇集了将近三千余人。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