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盛唐剑圣 > 分节阅读 233

分节阅读 23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聪在位时,境内也发生了大规模的蝗灾。刘聪下令除蝗,但是蝗虫却越除越多,蝗灾除不尽,蔓延整个汉赵,令汉赵国力大损。

登时朝议鼎沸,满朝文武大半大臣竟皆认为蝗虫不宜捕杀。

姚崇有些悲凉的看着眼前的情形,要是昔年的他,这满朝文武可有一个敢说话的

这落魄的凤凰不如鸡,果真如此。

姚崇有些心灰意冷的叹了口气。

李隆基见满朝文武都反对杀蝗,一时难以定夺,再三犹豫之下,只能选择再议。

回到后殿,李隆基让高力士将姚崇请来。

“陛下”一见到李隆基,姚崇立刻高声道:“诗经道: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帝也曾下诏道: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有史可见,这些都足以证明灭除蝗虫是顺应天道,绝非什么不详之举。古时曾多次出现蝗灾,只因同样情形不肯捕杀,以致发生田地颗粒无收,百姓相食,实乃人间惨事。试问陛下,这天下还有什么比百姓相食更加凄惨的事情灭蝗即使不能尽灭,也比留下来形成灾患更好”

李隆基也是深以为然,不再犹豫,派出了朝中御史,命他们为捕蝗使,前往陇右督促各地灭蝗。

风雨会京师第十七章让敢动手的来

然而事情并不是李隆基、姚崇想得那般顺利。

捕蝗使在得到任命之后,第一时间赶到各地州县,通知各地州县的刺史进行捕蝗灭蝗行动。

只是人对于未知的东西,充满着惊疑恐惧,尤其是迷信的古人,在这方面更是意外执着。

不只是百姓,连官员也避免不了。

认为旱灾、蝗灾是天灾,天灾的发生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

天大地大,老天爷最大。

即便是皇帝,也不过是天子,上天的儿子。

这与天为敌,与天对抗。

诚乃大不敬大愚蠢之举。

地方官员有的甚至亲自带领百姓敬天祭天,以希望得到老天的怜悯,消去灾祸。

类似事情在陇右这重灾区,可谓比比皆是。

捕蝗使将圣谕传达,地方官员绝大部分都是抗御不遵。个别就算遵从,亦不过是阳奉阴违,草草了事。

这种公然抗命的行为,在后来并不常见,但是宋朝以前,君臣坐而论道。

皇帝是君不假,但是绝非高高在上,可望不可触及的。

皇帝的命令,并不带有强迫性质,官员若有异议,是允许不从,上表自己的理由建议抗旨的。

为了害怕引起动荡,地方官员大多都以保守的态度应对,纷纷上书表达自己的看法建议。

古人敬天地,这一点李隆基这大唐皇帝也不能免俗。

李家三郎见文武百官大多反对不说,就连地方上身临其境的官员,都以各种理由反对,让他再度起了疑乎,是不是旱灾、蝗灾真的上天的旨意,上天特地给他们的考验只能领受不能与天争这种想法观念,也在大多人营造的大势下渐渐生起了。

李隆基看着裴旻传来的信,想着当前的困境,拿捏不定,问向高力士道:“你觉得是文武百官与地方官员说的在理,还是静远、姚崇说的有道理”

高力士微微作揖道:“这个老奴,还真不知道。不过老奴觉得,目前为止,不管是昔年的姚相还是现在的裴国公,他们似乎都没错过。”

李隆基一怔,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姚崇虽说手法过于刚烈,眼底容不得人。但是他执政的这些年,制度的决策,各方面的任命,还真没错过。

大唐能够在短时间内走出武后、韦后以及太平公主与之争斗时造成的危害,姚崇这位开元第一相是功不可没的。

至于裴旻更不用说,将御史台治理的井井有条,令官员不敢犯事,束水冲沙,造福长江黄河流域的百万百姓,兴募兵制,治洮州,兵伐河曲,哪一样不受人瞩目,干的漂漂亮亮,让人无话可说

如今他们两人一致认为蝗灾当灭,未必真如朝中官员与地方官员念及的一样。

心念至此,李隆基再次将姚崇请到了皇宫,将各地呈报上来的情况跟姚崇细说。

姚崇闻言,勃然大怒,喝道:“陛下,这些官员不思进取,心不在百姓,只在于自己,保守力求无错,简直是国之蛀虫。”

李隆基问道:“那依姚公的意思,这蝗虫还是当除”

姚崇知道自己若不下猛药,李隆基未必下得了这个决心,斩钉截铁的道:“当除不只当除,还必需尽快。不然动摇国体,伤及国本,令这些年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李隆基动容道:“如此严重”

姚崇点头道:“陛下不知想过没有,今年旱灾牵涉之广,遍布陇右、关中、河南、河北大片地区。陇右灾情最为严重不假,可关中、河南、河北也受到了不小的灾害,实因这些年陛下兴修水利之故,才未能落得于陇右一般。但可以想象,就算灾情不重,今年关中、河南、河北这些地方的收成也将大幅度减少。”

李隆基点头默认,确实如此,即便撑过旱灾,一亩田地不说减产一半,三分之一是少不了。

姚崇继续道:“陛下莫要忘了,蝗虫不是死物,它们会飞会动,会向别处蔓延。一但陇右蝗灾不及时加以制止,蝗虫大军往关中移动那又该如何”

李隆基神色剧变

陇右田地荒芜,多山少水,即便田地尽毁对于大唐的影响也是有限。可关中不同,关中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国。秦、汉、唐三朝之兴,皆因关中。

关中需要从江南运粮支持,并非关中土地不行,实是因关中人口太多,供不应求。

以关中的粮食产量而言,仅次于江南江淮,毫不逊于中原。

一但关中受袭,危害可就大了。

姚崇沉声道:“关中人口众多,粮食本供不应求。需要从江南、江淮运至,一但关中八百里田地受到摧残,关中百姓将家无宿粮。仅靠救济,如何救济的过来到时百姓流离,甚至民怨而起。若有心怀不轨之人趁机挑拨,说官家不修德,导致上天严惩后果不堪设想”

李隆基肃然而起,当机立断,道:“决不许此事发生,必需将蝗灾控制于陇右,将之灭于陇右,不能再扩大灾害,威胁关中。”

“陛下圣明”姚崇提议道:“最好派一得力之人,负责此事。在下不信,我大唐找不出一个敢除蝗的人”

李隆基古怪一笑道:“还真有一个姚公你看”他将裴旻的书信交给了姚崇。

姚崇见了全文大笑:“想不到在下与裴国公意见一致,心念暗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