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08(1 / 2)
城。
同时哥舒翰还发现了意外之喜。
之前的战役,唐军阵亡四万,还有一万为吐蕃南诏生擒。
吐蕃、南诏共分得五千。
皮逻阁将一半分给了功勋之将,自己留下了两千五以作劳力,正好关在太和城。
城中有南诏从唐军这里缴获的兵器,都是现成的,一下子唐军的兵力近乎扩充了一半。
哥舒翰命麾下诸将驻守城寨,派人命嶲州的三万唐军赶来支援。
南诏国都一夜而下,整个南诏为之哗然。
别有用心的已经开始筹谋他路了,忠于皮逻阁的慈彰,从剑浪城赶回来支援。
只是他麾下只有一千不到的兵卒,如何从五千余唐军手中夺城
哥舒翰守都不愿意守,亲自率兵利用上风的优势,由上而下将慈彰一击而溃,还砍下了他的脑袋。
十日后,三万唐军抵达太和城,万事抵定。
裴旻曾向李隆基夸口,哥舒翰至多两月,便可稳定南疆局面,让唐王朝能够全心全意的对付吐蕃、阿拉伯。
而至哥舒翰上任至今,不过一个半月。
这天哥舒翰将鲜于仲通、王克昭叫到了城中帅营。
看着鲜于仲通、王克昭,哥舒翰恨铁不成钢的指着两人道:“你们,你们让我说你们什么好,就为了你们一点点的财帛,就放弃大好的晋升前途”
鲜于仲通一脸的莫名,王克昭却有些心虚。
“节度使,此话怎讲”鲜于仲通提出异议。
哥舒翰怒道:“我新来蜀中,正欲培养心腹。你们与我最熟,才让你们独当大任。你们倒好,看人家颇有家资,竟然借口他们抵抗,掠夺他们家财你们真需要救急,跟某说。某这方面从不小气,何必用这种毁了自己前途的手段,贪图那点不义之财”
鲜于仲通怒视王克昭。
王克昭哭丧着脸,跪伏下来:“节度使,鲜于先生,是我,是我鬼迷心窍,我该死,求节度使饶我这次。我将钱财如数上交,不敢有半点私藏。”
鲜于仲通险些气晕过去,要不是哥舒翰就在面前,他甚至忍不住要动手了,咬牙切齿道:“节度使明鉴,此事末将一概不知。”
哥舒翰愤愤不平的道:“告状之人,证据确凿,你麾下的兵也参与其中,而且南路军以你为首,这管教不严,治下无方的罪名,你怕是难辞其咎。”
鲜于仲通顾不得生气,深深作揖道:“末将愿为节度使效犬马之劳,还请节度使搭救一二。”
哥舒翰看着面前两将,长叹一声道:“罚,我肯定是要罚的。我初掌剑南军,第一次遇上这种事情,若是姑息,以后如何治军这样吧,我这边重罚,用你们以正军规。另一方面上书陛下的捷报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不向朝廷禀报了。王将军是此事首犯,杖责五十军棍,鲜于将军治军无杖责四十。你们放心,我会特地吩咐下去,只是做做样子。不会真正的打的,你们也配合一点,叫得凄惨一些。明白嘛”
鲜于仲通、王克昭无奈,但对于哥舒翰的安排,还是非常满意的。
风雨会京师第三十四章杖杀举荐
面对聚集的蜀中诸将,哥舒翰怒发冲冠,厉声道:“军纪是军人必需遵守的法则。人无信不立,军无规不胜。”
从河西军出来,哥舒翰理所当然的为裴旻洗脑,对于军纪军人有着同样的理念,此刻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
“王克昭纵容麾下兵士劫掠,造成恶劣影响,本因已死赎罪,但念及战事混乱,王将军又有破城之功,死罪可免,杖五十,以儆效尤。鲜于仲通御下无方,致使麾下兵卒劫掠伤人,一并同罪,杖四十”
哥舒翰一脸的方正,帐中诸将都有些意外,有些肃然。
攻城是古代战役中最难打的,故而大多将帅为了激励士气,多有取城之后洗劫城中财富的承诺。
即便没有特别下令,攻伐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类似情况。
寻常将帅只要不过火,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便严厉的,也不过是小小处罚一下。
却不想哥舒翰竟然如此严苛的惩处,想到世上传言河西、陇右军的军纪,顿然明白传言不虚。
只是诸将有些犹疑,王克昭还好说,没有什么身份地位。
而鲜于仲通却是蜀中大豪,家财万贯,在军中颇有人脉,长安京师也有一定的关系。
哥舒翰毕竟初来乍道,真要来一个将帅不合可是不妙。
却不想鲜于仲通居然心悦诚服的认罪了。
这样诸将大觉惊愕,对于哥舒翰也高看了几分。
鲜于仲通、王克昭给行刑官压下去了。
行刑官将鲜于仲通、王克昭按在了地上。
鲜于仲通想着自己要配合一些,准备扯着嗓子尖叫
忽然
“砰”
粗大的军杖直接打在了鲜于仲通的脊背上。
“啊”
剧痛从脊柱神经传到身体每一处部位,口水飞呛而出,眼珠子都疼得吐了出来。
什么情况
不是说好的假打的嘛
是令没有传到位
他说正想开口说话,又一杖重重的落下,直接将他嘴里的话,硬生生的打了下去。
王克昭正准备受刑,突然听到身旁传来尖利凄惨的叫声,心底忍不住一乐,心念道:“鲜于先生这叫的真像,我可不能让他比了下去”
正想着,一军杖重重落下,王克昭也发出了同样凄惨的叫声。
一声声惨叫传入帐中,帐中诸将望向哥舒翰的眼神也越发的敬畏。
不论是此次哥舒翰奇袭太和城的壮举,还是今日的杖打鲜于仲通、王克昭的治军之严,都让他们意识到面前这个信任节度使不好对付。
尤其是李宓。
李宓是将门世家,家族历代与巴蜀为将,在蜀地颇有地位,更在鲜于仲通之上。
之前的南征战役,章仇兼琼遇袭。
李宓的父亲李霆拼死抵抗殿后,才令章仇兼琼与万余唐军溃卒得以保全。
李霆力战最后,不甘受俘,自尽而亡。
李宓也因李霆忠义,得以子承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