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80(2 / 2)
庙堂气氛突然一凝。
裴旻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了出来。
一瞬间,文武百官,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他的身上。
那眼神充满了赤裸裸的羡慕,根本无法掩饰
李隆基在安排身后事,很明显太子李琰目前根本不足以阻挡一面,安排辅政大臣是必然的。
毫无疑问第一个叫到的人,将会是辅政大臣的核心,也是地位最高的存在。
就如当初的诸葛亮,刘备夷陵战败,病退永安,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命人将诸葛亮招来。
诸葛亮不到,刘备就不会行托孤之事。
以谁为尊,这是关系整个国家命运前程的大事。
李隆基第一个叫到裴旻,目的用心,显而易见了。
“臣在”
裴旻带着几分伤感的作揖,声音低沉。
“免礼”李隆基轻笑着:“你我君臣相交近乎二十年了吧”
裴旻苦涩的说道:“臣十七岁入京,今年已经三十七了,二十年不到一点”
“是啊那时候朕只听过你的名字,却没有机会不对”他突然笑道:“二十年前的曲水流觞,朕见过你,只是你没有见到朕。朕当时就想邀你上船会晤,只是身旁多是姑母的眼线,未有轻举妄动。朕对你印象极佳,早有收为己用之心。现在回想起来,足见朕的眼光还是不差的。我大唐有今日之盛,爱卿当居首功。”
听到李隆基说及往事,裴旻更是苦涩道:“陛下贤明圣德,臣不敢居功。”
李隆基看着年富力强的裴旻,心底也有些欣羡,可到了这一步,与哭哭啼啼的待死,不如看开以全身后之名,故作坦然的笑道:“你若不敢,在做的诸位更加无人了。”他说道这里,一脸肃然:“武威郡王裴旻智勇兼备,有太公望之才略,更兼周公旦之大德,特加封爱卿为尚书令。太子琰年幼,难以担当大任,朕将太子托付爱卿,希望爱卿如太公、周公一般,辅佐太子,护我大唐万事昌隆”
风雨会京师第八十章双王辅政
李隆基话音一落,满朝文武尽皆哗然。
尚书令
连向来充当和事佬的源乾曜忍不住一阵心悸。
至于李元纮、宇文融更是面无人色了。
尚书令一职始设于秦朝,主要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西汉沿置。到汉武帝时期,为限制相权,用尚书令处理天下奏章,逐渐使其成为处理中央政务的主要机构。东汉时期,尚书令的职权更重,朝廷政事一以委之,而三公虽然地位尊崇,但已沦落为坐而论道的角色,不再承担具体实权。
隋朝建立后,正式建立三省六部制的体系架构,并明确规定三高官官同为宰相,而先前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完全变成荣誉虚衔。
到了唐朝,尚书令就成了唐王朝最最特殊的官职。
因为唐王朝建立后,中央官制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其长官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同为宰相,而尤以尚书令的地位和权力最重。
而唐高祖在位时,太宗皇帝李世民一直担任尚书令,是以三高官官虽然同为宰相,但品级和权力却并不相同,尚书令为正二品,侍中与中书令则为正三品。而且尚书令统领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权力较之侍中、中书令大上不止一筹。
昔年秦王李世民一直担任天策上将、尚书令职务。
天策上将是武将之尊,尚书令是文臣之首。
李世民称帝后,意在集中皇权、限制相权,便将位高权重的尚书令一职闲置不设,而以其属官左、右仆射作为尚书省的长官。
也就是说整个唐王朝,除了李世民,没有第二个尚书令。
本来尚书省的权力就在门下省、中书省之上,裴旻一但担任尚书令,毫无疑问将凌驾于侍中、中书令之上了,又有辅臣的身份。
满朝文武,没有任何人能够撼动他的地位。
而且还不知是如此,李隆基直接将裴旻视为姜太公、周公旦这样的绝顶人物。
裴旻也吓了一跳,在他的记忆中,整个唐朝只有三个人担过尚书令。
第一个,毫无疑问是李世民,第二个就是对唐王朝有定鼎之功的郭子仪,第三个则是唐代宗之子唐德宗李适。而且郭子仪是辞让尚书令之位的,郭子仪性格本来就是逆来顺受,知进晓退,并不敢受如此职位。
裴旻也不犹豫,肃然道:“辅佐太子,是臣本份。臣当如昔年诸葛丞相,为我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是尚书令此职位,太宗皇帝曾任,历代皇帝都不任命。臣知陛下对臣器重信赖,但怎能因陛下偏爱,违背规矩”
听到裴旻拒绝,李元纮、宇文融等与裴旻不能说有仇,但是有着极大政治理念相对的官员都松了口气。
只要裴旻拒绝,一切都好说。
一但裴旻当上尚书令,他们真的就要给死死地踩在脚下了。
只是他们这口气还未吐出,李隆基已经大手一挥,说道:“此言差矣,当年太宗皇帝升任尚书令并非因为他是皇子,更非是未来皇帝。而是他为我大唐立下了盖世功绩。我大唐鼎力天下的六大战役,太宗皇帝一人指挥了四场。而我开元朝有今日之盛,主要战场即在西方,细说起来爱卿几乎全部经历,而且多为主帅,谋定一切。河西九曲之地的收复,石堡城的夺取,青海湖的占领,吐蕃、突骑施、阿拉伯皆溃败于你手。”
“当然,你的功绩,跟昔年太宗相比,还是要差许多的。所以朕给不了你天策上将的职位。但细说起来,你的功绩,即便是当年的卫公、邢国公也比之不上,是我大唐人臣中独一无二的。朕给你个尚书令,并不过分,此事就这么定了。你要体谅朕的苦心用意”
听到这里,裴旻也不说话了,他实在做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拒绝李隆基。
李隆基见状,满意的点了点头。
李元纮、宇文融等一众不甘心裴旻继承尚书令的官员,都一脸灰败。
李隆基说道这里,又看向了李祎,微微一笑到:“信安郡王,你也出来”
同样的,李祎身上也收到了欣羡的目光。
但与裴旻不同,群臣看着李祎的眼神中带有着一丝丝的嫉妒与不甘。
裴旻成为辅政大臣这个是公认的事情,即便再怎么羡慕也是羡慕不来的。
裴旻的功绩,裴旻的人望地位,已经强大到只能欣羡,而无法心生嫉妒。但李祎不同,李祎的功绩固然出彩,却不足以让文武百官信服,反而觉得要是没有他的出现,辅政大臣很可能落在自己的手中。
毕竟辅政大臣的人数不会多,多一人获得此位,自己的机会就少一些。
李祎也是一脸刚毅的出列。
看着李祎,李隆基也笑了笑道:“以辈分而言,你我还是堂兄弟呢”
李祎忙道:“不敢”
李隆基带着几分欣慰的说道:“我李唐皇室祖祖辈辈皆以武功称雄,昔年隋朝的八国柱,到太国高祖,太宗皆身怀盖世武功。除却他们,还有赵郡王李孝恭、江夏王李道宗、淮阳王李道玄皆是我李唐皇室的沙场宿将。于此之后,皇室宗亲却无亦像样的将帅,直到你的出现,朕是倍感欣慰。我李唐皇室,岂会能落于人后信安郡王,听封”
“信安郡王李祎,文武兼之,代济盛德;器能之美,宗室所推,特加封冠军大将军,左卫大将军,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并执掌门下省事务,与武威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