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人心(2 / 2)
他并没有将她带回锦衣卫的任何据点,而是通过一些民间的关系,将她安置在一处绝对安全、无人知晓的隐秘民居里。
安排好苏婉清后,孟樊超站在风雪中,望着皇城的方向,目光深邃。
他知道,扳倒一个地方知府。官官相护,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没有证据,一切都是空谈。
原本以为,将此事上报给皇帝,以朱兴明的性格,肯定会下旨彻查。
然而,孟樊超错了。
利用自己暗卫的特殊身份,求见了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的朱兴明。
御书房内,炭火温暖,檀香袅袅。朱兴明听完孟樊超的禀报,并未立刻表态。他放下手中的朱笔,身体微微后靠,目光平静地落在孟樊超身上,那目光深邃,带着一种审视的意味。
“杭州知府王大宇,朕有些印象。据说在任上颇有些‘政绩’。”朱兴明的声音听不出喜怒:“你所说的,确是一桩令人发指的惨案。但是,孟樊超,”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格外冷静,甚至有些淡漠:“证据呢?”
孟樊超一怔,下意识地回道:“陛下,那苏婉清有其父的血书状纸为证,所述经历惨痛异常,其情可悯,其状…”
“状纸?”朱兴明打断他,轻轻摇了摇头,嘴角似乎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弧度:“一纸状书,几行血泪,或许能打动人心,但在朕这里,在国法面前,这算不得证据。这只能算是一面之词,是‘疑点’,是‘线索’,但绝非定罪的‘铁证’。”
他看着孟樊超,目光如炬:“你说王大宇包庇其妹夫,证据呢?是王大宇亲自下的命令?还是有其手书?或有其心腹之人的确凿证言?你说赵蟠打死人命,当时的验尸格目何在?作作可曾如实记录?目击街坊,有几人敢站出来作证?他们的证词可能形成链条?王大宇销毁证据、威胁知情人,又是如何进行的?可有实据?”
朱兴明一连串的问题,冷静、精准、甚至有些冷酷,像一盆冰水,浇在孟樊超因义愤而发热的头脑上。
孟樊超默然了。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确实被那女孩的悲惨遭遇和一股热血冲昏了头脑。
是啊,证据呢?仅凭一份血状和女孩的哭诉,如何去扳倒一位根深蒂固的知府?
官场之上,最不缺的就是各种指控和流言,若无人证物证形成的完整证据链,根本无法撼动那些盘根错节的势力。甚至可能被反咬一口,诬陷构陷。
都是官场的老狐狸,就算是冤假错案,王大宇一定会做的滴水不漏。
看着孟樊超陷入沉默,朱兴明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飘落的细雪,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沉重的力量:
“樊超,你忠心可嘉,心存正义,这是好事。朕很欣慰,经历诸多变故,你仍未失却这份赤子之心。但是,”
他转过身,目光再次落在孟樊超身上,这一次,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和深意:“但是,你要明白,朝堂之事,天下之事,绝非仅凭一腔热血和片面之词就能断个分明。最难懂的,是人心。最难测的,也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