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南水北调!再探官场深浅!(1 / 2)
朱允熥沉吟片刻,道:“即刻给金陵发电报传旨,令夏原吉以政务大臣的身份,领钦差之职,总领黄河‘缕堤’和‘遥堤’的修筑,以及所有相关的移民事宜。”
“凡是沿途官府,必须全力配合,不得有丝毫怠慢。”
朱允熥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严厉道:“凡有违抗圣令、阳奉阴违、从中作梗、趁机贪污、鱼肉百姓、欺上瞒下者,皆许夏原吉视情节轻重予以惩处,便宜行事,必要时可先斩后奏。”
夏原吉在理财与治水方面素有建树,又是政务大臣,地方官府不敢不听他的命令,调他来处理此事,可谓是人尽其用、恰到好处。
听到皇帝调来一位政务大臣总领黄河治理之事,陈铮心中大定,拜服道:“陛下圣明!”
朱允熥的目光重新回到陈铮身上,上下审视道:“你说自己治理黄河二十年,又能想出治黄之策,看来还是有些真材实料的。”
陈铮说自己进献的计策,并不是朝堂上的官员有人泄露给他,朱允熥对此其实是比较相信的。
一则是朝堂上的消息,虽然经常有泄露出来,但只要没有正式公布宣布,也不是陈铮这种远在河南的知府,能随便打探出来的。
特别是皇帝说的话。
大臣们可能外传,但又不会随便外传。
陈铮在河道衙门一干就是二十年,直到最近因归德府遭受洪灾才被提拔任命为归德府的知府。
这种人,几乎肯定是没什么深厚的背景的。
其次,就算他真的打探到了皇帝在朝堂上说的话,要迎合皇帝,可谁都不是傻子。
大家都知道,说得与皇帝一模一样,只会引来猜忌。
聪明人会故意说一些不一样的。
只要一部分与皇帝的想法相同,就足够了。
可陈铮的献策,与朱允熥在朝堂上的说法,完全一致。
这反而说明,他应该真没打探到相关的消息,才会这般献策。
只是两人对治理黄河刚好想到一起了。
这并不奇怪。
说到底,治理黄河就那么几个法子。
只要深入思考,很容易得出一致的结论。
朱允熥语气一转,又道:“依朕看,你的性情,归德府知府这个位置并不适合你。”
当初,政务处将陈铮调到归德府知府任上,或许是察觉到河南官场存在问题,意在从外部调来一个清流。
另一方面,归德府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水灾,也确实需要一个深谙治水之道的官员来处理善后。
然而,日常的地方行政管理与治理黄河的专业工作,两者差异巨大。
朱允熥觉得,陈铮此人,更适合在专业领域发挥作用。
“待此番水灾的善后事宜处理完毕,你就去给夏原吉当副手,协助他处理黄河治理的大事吧。”
“臣领旨,谢陛下隆恩!”
陈铮连忙磕头,喜不自禁。
当皇帝陛下说他并不适合担任知府时,他心头骤然一紧,着实被吓得不轻。
陈铮心中有自知之明,自己在黄河治理上倾注了二十年的光阴,几乎是半生心血尽耗于治黄。
论及所长,自己的那点本事确实只适合继续从事河道之事。
然而,又有谁不想更进一步,平步青云呢?
归德府知府的权力和官位,比他从前的职位高出太多。
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他当然更愿意当地方的知府,主政一方,体验那种指点江山的滋味。
可皇帝陛下竟然直言他并不适合知府之位?
这又如何不让他感到紧张和忐忑?
万万没想到,皇帝不仅没有贬他的官职,反而将他再度提拔。
当初从一名普通的河道官员被提拔为归德府知府,已然是政务处对他的重要。
只是归德府是一个个刚刚遭受大灾的府,这其中,便有几分“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意味了。
做好了,知府的位子才算稳固。
做不好,那恐怕就是官位归零,乃至人头落地了。
只是,陈铮对此仍信心十足,誓要将归德府治理好,向政务处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可刚刚上任,便立即遭遇了河南官场上下齐心的抵制。
若不是皇帝陛下亲临河南巡视,他这个被“架空”的知府,只怕迟早要走和前任知府一样的路。
要么和河南官场的官员同流合污,要么就被当成“替罪羊”推出去,被朝廷问罪。
地方官场的复杂,远远不是河道衙门能比的。
而今,皇帝陛下让他重返河道,却又直接成了政务大臣夏原吉的副手。
尽管品级尚未明确,但仅凭此事由一名政务大臣亲自领衔,便足见其重要性。
能成为政务大臣的副手,更是比在归德府担任知府更接近权力核心,前程也更为光明。
陈铮心中自是欣喜若狂。
朱允熥随后又详细询问了归德府灾民的安置情况,以及黄河决堤后各项善后事宜的进展。
待了解清楚后,又了一些指示,随后便返回住处,开始更为详尽地拟定治理黄河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方案。
次日清晨,朱允熥动身前往视察京杭大运河。
尽管隋朝的灭亡与京杭运河的开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不可否认,这条宏伟的水道对后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元朝定都北平后,为了将南方的漕粮顺利运往北方,曾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便是“截弯取直”,极大地提升了运河的航运效率。
毕竟,此前的京杭运河,主要承担的任务,是向洛阳和长安输送粮食,
与后世为了往北平漕运而开通的格局,有着很大不同。
元朝时期,京杭大运河的运输能力,比前朝更强,粮食调运量一度达到高峰。
但自元朝覆灭之后,运河年久失修。虽然大明为北伐做过一定程度的修缮,可整体状况依旧远不如前。
加之黄河屡次决口,泥沙淤积,运河也随之阻塞,航运愈发不畅。
在朱允熥看来,运河的最大价值,并不单单在于漕运粮食。
毕竟,有了蒸汽船之后,海运比河运更划算,运力也更强大。
更何况,蒸汽火车已经问世,南北纵贯的铁路铺设,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