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 第575章 南水北调!再探官场深浅!

第575章 南水北调!再探官场深浅!(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事实上,如今就已经有人在进行铁路的勘探与规划,前期准备正逐步展开。

运河毕竟是人工开挖,河道深度和宽度都有限。

虽然能行船,但运输能力并不算大。

元朝时期,每年往北输送的粮食大约三百万石。

若按历史原有的发展,至明清的鼎盛阶段,一年也不过四百万石。

一石约合一百二十余斤,折算下来,年运送量在五亿斤左右,也就是二十五万吨。

乍一看似乎不少,但这是整整一年的总量。

为了维持这样的规模,朝廷还不得不养着几十万漕工。

平均下来,一个漕工一年也就能运送一吨粮食,甚至更少。

若将漕工和他们的家属所消耗的口粮算在一起,恐怕消耗的粮食,远比运的的粮食更多。

从效率角度看,这样的运输方式可谓低得惊人,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了。

不过,朱允熥并没有打算废弃京杭大运河。

相反,他心中早已方案,要让这条运河发挥更大的价值。

不仅仅是继续承担物资运输,更重要的,是将其作为南水北调的通道!

小冰河时代的前奏,已经悄然拉开。

各种反常的天气与气候接连出现,令人心生不安。

今年黄河流域虽然遭遇水患,但朱允熥心里十分清楚,未来几年,北方最大的危机,恐怕不是水灾,而是随着严寒气候而来的大面积旱情。

因为在小冰河的背景下,北方最突出的特征,便是降雨极度稀少。

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尽早启动。

毕竟,这样的浩大工程,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此时的大明,已经进入工业革命的浪潮。

蒸汽机被源源不断的制造出来,钢铁产能大幅跃升,各地水库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

整体上,已基本具备了开展南水北调的能力。

至于漕运物资,不过是此项工程所带来的附加收益罢了。

更何况,有了蒸汽机船和一整套新技术的加持,同样的一条运河,其运力远不止一年区区四百万石。

在朱允熥的计算中,其物资运输能力完全有可能提升十倍,甚至百倍!

视察过后,他当即拍板,决定将京杭大运河的修缮与黄河治理统筹联动,亦由夏原吉总领其事。

自此,大明的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启动。

朱允熥特地召集当地官员训话,要求各地必须做到既要防洪,也要抗旱。

要将广阔的华北平原,建成大明的粮仓。

而不是长期依赖从南方调粮。

皇帝的讲话当场引起极大震动,更通过电报传回金陵,并刊登在《大明日报》之上,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全国。

事实上,电报的出现,也彻底改变了《大明日报》的运作逻辑。

以往,除了地方分社负责编辑和印刷的区域性报纸之外,其余全国发行的报纸,全部需要在金陵印制,再由马车统一分运至各大城市分销。

如今有了电报,总社的新闻稿件可直接传至各地,地方分社便可就地排版、印刷、发行,不再受困于交通延误。

先由金陵的总部,对《大明日报》拟刊登的内容进行统筹汇编,逐字逐句确认无误,再通过电报传送至各省分部,由分部排版印刷,继而分销至各地。

如此一来,山西太原的百姓,便能与金陵城中的读者在同一天读到同样的报纸。

信息传播的速度,由此发生了质的飞跃。

诚然,如今电报以字数计价,《大明日报》每日将大量新闻内容编制成电文发往各地,资金耗费极为惊人。

可若与先前的模式相比,在金陵印刷后再用马车辗转运送到各大城市,电报反而能节省不少人力物力。

这一转变,不仅使报馆受益,也为电报部门开辟了新的盈利途径,推动了电报站与电报线路的进一步建设和投资。

南水北调的规划,无论在官员还是百姓眼中,都显得过于超前,真正能理解其中深意的人屈指可数。

然而,朱允熥乃是手握实权的皇帝,又有足够的魄力,他要推行的事,自然无人能阻。

在这道圣旨颁下之后,朝中提出异议的声音并不多。

毕竟,皇帝陛下的思路向来不同寻常,但每一次的决策,都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大臣们即便心中惊疑,最终也只能折服。

渐渐地,朝廷之中对他新政提出反对意见的官员,已是越来越少。

办妥这些事后,朱允熥并未多作停歇,而是马不停蹄,继续北上赶赴山东。

好不容易出京一趟,他当然要尽可能多巡视几地。

此次黄河溃堤,山东同样受灾,只不过灾情程度较河南要轻不少。

河南官场的贪腐,是他亲临之后才得以察觉的,那么山东呢?

山东是否也潜藏着同样的积弊?

要知道,那个曾经在路上拦驾鸣冤的女子席照雪,正是山东人士。

她控诉的弟弟席云琅遭陷害一案,案情简单,却在地方官场遭遇官官相护,迟迟不得昭雪。

虽然朱允熥并未亲自审理此案,但他心中始终记挂此事。

这次既要察看灾情,他也要顺势探一探山东官场的深浅。

再者,山东是孔圣人的故乡,朱允熥此行也打算顺道前往,亲自祭祀一番。

虽然他正在全力推行“新学”与“科学”,与孔夫子所倡导的许多理念可谓背道而驰,但朱允熥素来秉持实用主义。

他的做法并不是彻底否定旧有的“圣人之道”,而是巧妙地将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硬生生解释为相通。

“新学”和“科学”一旦披上“圣人理论”的外衣,那些口口声声拥护儒家教条的人,便再无立场去反对。

否则,那便是反对圣人了!

至于本就支持新学和科学的人,自然一眼便能看出这是借孔夫子的虎皮做旗号。

他们不会反对,反而乐见其成。

……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