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兵变!斩你祭旗!(1 / 2)
这时候,电报机数量众多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
不同的电报机分别对应不同的衙门与军队,信息得以同时传递,大大提升了通讯的效率。
做完这一切后,徐妙锦长长吐出一口气,心头的略微放松了一些。
就在这时,“砰”的一声枪响,自文庙深处骤然传来,犹如惊雷乍起,猛然将她吓得心口一颤。
未及多想,便见一名将领,带着一队官兵从外面急匆匆走来。
一名站岗的护卫立即问道:“可是有什么事吗?”
那武将拱手道:“刚才听到文庙里传来枪声,恐有变故,电报机房负责联络朝廷中枢,不容有任何闪失,特率人前来护卫。”
“不必了,这里一切安好,你等去别的地方巡逻吧。”站岗的护卫当即回绝道。
“本将是山东巡按王守廉大人的命令,按照事先预定的防变方案,听到枪响,即刻接管电报机房,以防有失。”武将向上拱手,旋即喝道:“从现在开始,电报机房由本将麾下人马接管,如有抵抗,格杀勿论。”
话音刚落,一道清冷又满是杀伐之音的女声响起:“本宫在此,谁敢乱来?”
哗啦啦!
哗啦啦!
两队人马从里面的左右两侧,鱼贯而出。
一身戎装的徐妙锦迈步而出。
武将顿时愣住了。
此时,徐妙锦旁边的一名太监喊道:“贵妃娘娘驾到!”
听到这道鸭公般尖叫的声音,再见到眼前的阵势,后方跟随武将而来的武丁们纷纷放下兵器,跪下齐声呼道:“参见贵妃娘娘!”
为首的武将见状,也只得跪下去行礼,道:“末将参见贵妃娘娘。”
徐妙锦冷冷看着,问道:“你方才说,你是奉山东巡按王守廉的命令,来此接管电报机房?”
“是!”武将连忙应声,又立即补充道:“王巡按说了,陛下祭祀圣人,这是天大的事情,绝不允许出现任何意外。”
“故而事先制订了相应的预案,叮嘱我等,万一出现了什么变故,即按预案中的方案行事。”
“刚才末将在外面听到有枪声,按照事先制订的预案,这种情况下,末将应率麾下人马,接管电报机房,以防有变。”
王守廉还真是会找借口啊!
徐妙锦轻轻点头,本来想说自己的护卫已经接管了这里,将他赶走,但话到嘴边,却又吞了回去,转而问道:“你叫什么名字?现任何职?”
她担心有什么变故,决定先稳住对方再说。
武将忙道:“末将刘镇邦,乃是山东按察使司麾下武丁司下属的六品武官。”
大明体制里,武将所给的品级往往虚高。
比如说,原来百户就是六品武将。
当然,自朱允熥推行新政以来,除了少数边疆及部分特殊地区仍保留了卫所制之外,其余大部分皆已裁撤。
新军完全是重新打造。
原来的卫所军,大多转为地方捕快衙差,或是变成了武丁。
但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推行改革的阻力,朱允熥当然不会将武级的品级降低。
因此,眼前这个六品武将,实际上所管辖的武丁仅百余人,战力更不是正规的新军可比。
说是六品,实际上一名七品文官就能节制他。
这种情况,倒并非朱允熥重文轻武。
纯粹是转制之后,原武将的品级虚高而已。
在实际上的权力运作中,就会挤出这部分水分了。
徐妙锦淡淡笑道:“陛下来此祭祀圣人,却是辛苦你带武丁护卫了。”
“朝廷不会忘了你的功绩,待祭祀结束后,陛下必会论功行赏。”
刘镇邦哪里知道这是徐妙锦安定人心的说词,听得贵妃娘娘赞赏,忙道:“为朝廷效力,乃是末将份内之事,身为大明臣子,自当报效国家,报效陛下。”
徐妙锦笑道:“不错,你有这份心,本宫甚是欣慰。”
“你且随本宫进来,本宫有话与你说。”
刘镇邦愣了一下。
自己小小一个统率百名武丁的小将,身份何其卑微,堂堂的贵妃娘娘,能有什么事要与自己说呢?
还不在外面直接说,反而让自己入内去谈。
一愣神间,却见贵妃娘娘已转身进了里面,刘镇邦知道自己难以推脱,只好硬着头皮也跟上。
刚到门口,却被两名护卫伸手拦去。
“贵妃娘娘面前,不得带枪进入。”
这是正理。
也是最基本的礼节。
刘镇邦并没有怀疑什么,顺手便将身上的枪拿下,交到护卫手中。
他前脚刚跟着徐妙锦踏入院内,走入里面的大堂上。
便见一名太监踉跄着从文庙与孔府相连的小门冲了出来。
此人徐妙锦认得,正是先前奉赵瑞之命,来向自己传旨的那位内侍。
那太监本欲急急赶往徐妙锦的住处,岂料一抬眼就见她已在此地,当下喜出望外,连忙趋前,神情急切,话语更是带着颤抖:
“贵妃娘娘!山东巡按王守廉暗中联络一批官员,向陛下逼谏,要陛下罢黜新学,复行旧道。”
“他们已调换了文庙的部分守卫,欲对圣驾行兵谏之事,逼迫陛下按他们的要求下旨。”
“眼下陛下身边,唯有寥寥数十名天枢司侍卫护着。”
“山东巡抚李崇文、大儒方孝孺等人,与王守廉激烈争辩,却被他下令当场拿下。”
“方才甚至有人朝天放枪,以示威吓,强令拿人,试图逼迫陛下就范!”
“奴才先前传旨,正要回转,恰巧撞见此幕,趁他们疏忽,趁机从小门溜了出来。”
“还请娘娘立刻率人救驾!”
他将自己看到的情况,全部一一禀报。
唯独对于开枪之人乃是朝廷钦犯,昔日的周王朱橚一事,他也不清楚。
禀报时自然就说成了追随王守廉的官员。
闻言,徐妙锦心头猛地沉了下去,如坠冰窟。
先前虽已下令发了几封电报、布置防范,但她心中始终存着一线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