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悲剧,可以不再重复(1 / 2)
公孙尼子被张诚气势所迫。
张村的这个班底,当时只是一个类似晋文公重耳一样的流亡班子。藏在边境的小村,只是苟且求生。
这些人有理由参与到天下之争上。但是这些人一直克制着,不肯出头。
那个时候出来征战,性质和赵歇韩成之流没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也无非是七国余孽试图在新世界争一块天地。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和其它六国后裔的政权一样,被大时代的浪花吞没。
所以张村一直隐忍,甚至始终是在发展实业,而没有试图发展自己的武力,以张村的条件,也许能形成一个数万人的军队,有蒙恬这样有军事经验的将军领兵,但是在整个天下之争里,张村的军力比起最后中原的战争,完全不够看。
秦末战争,始于淮泗,终于淮泗。参加这一场混战的所有英豪,都是淮水、泗水流域一带的人。陈胜吴广是,英布韩信是,刘邦项羽也是。
在此后的两千年里,淮泗地区成为天下混乱的发源地,从刘邦到朱元璋,天下稍有骚动,这里就会燃起滔天烈焰。
这样的烈火,张村根本没有资格置身其间。
推动张村最后舍命一搏的,是刘邦和匈奴之间的那份密约。不问世事的张村,被端到那份密约之上,密约里交易给匈奴的那些物资,一半要落在张村身上。刘汉政权也压根没打算公平交易,而是直接征调——直接抢的。
所以张诚不忍,扶苏不忍,蒙恬不忍。
扶苏蒙恬的立场,可能相当复杂,但是张诚的立场和动机是单纯的——秦汉民族的内部的更替是一码事,异族的掠夺是另一码事。大秦和它所开创的后世帝国,从来不可能接受游牧为核心的经济和文化。
大秦人永不为奴。
这就是张村的所有科技,都砸到了长安一战上的原因。当然,成功了。有必然,也有侥幸。如果不是在白马之围上全歼刘邦集团的所有骨干,如果拖成漫长的战争,也许会非常惨烈,也许张村这点势力就得灰飞烟灭。不是你有旋翼机就能保证取得成功的。
公孙尼子看着张诚,此刻的张诚有一点陌生,和张村那个年轻的学者不太一样,他刚刚宣布了海外仙山的存在,他究竟想引导一件什么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