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科学普及(1 / 2)
学术大会结束,来自全国的学者带着在大会上所学所知,带着在学术大会上交流的思考返回故乡。
当然,也带回去了皇帝颁赐的景泰蓝佩饰,色彩艳丽的这枚佩饰,一时之间成为大秦最有学问的人的象征。无数富家子都想弄一块佩饰来戴一戴。
带有“首届大秦学术大会”字样的环佩固然是不可能得到,但是张村的“三球工艺品厂”已经推出了其它纹样的环佩。景泰蓝环佩分量沉重,很是压手,挂在腰间能压得住衣襟。表面浓郁艳丽的颜色极为显眼,而且这种琉璃材质的釉彩又不会生锈、耐得住潮湿,更显得贵重。
将近一百个钱一个的景泰蓝佩饰,成为这一年大秦最畅销的首饰,销量当然没有当年的泥叫儿那么大。但是奈何卖得贵,利润就相当丰厚。
这款佩饰是工艺师设计了纹样,开模具冲压制作,手工只是填料涂色,二次烧成。张村的外嫁女和村里的妇人们领了料回去,按照要求手工涂饰,每绘制一个佩饰,就可得到四五个钱,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
张诚又亲手制作了一柄折扇,又给学生下任务,设计制作了油布伞。这两样的材料技术都很简单,却是大秦并未有过的事物。张诚从学生手中买回这个油伞的专利,又让赵三球去申请了折扇的专利,这两样产品就放在上郡张村的工艺品厂制作。油伞和折扇除了具有功能之外,还有审美属性。赵三球凭借了临近长城大学的便利,常年邀请长城大学擅长绘画的学生来创作图样,倒也为张村保留了几样能够畅行天下的手工艺品。
不过经过了蜂蜜的涨跌,张村的乡亲们也明白了一件事——世间已经再没有真正永久的产业和生意,要想过得好,就要能够紧随时代的大潮。如何跟上时代的大潮?读书习字固然重要,读书越多的,对天下的变化了解就越多。而很多普通平民之家,甚至已经开始订阅长城大学学刊和巩邑理工大学学刊了。
公孙尼子听说校刊订阅量剧增,尤其知道大量订户居然来自身边的张村,大感震惊。了解到事情始末之后,又长久沉默。默然不语。
在村里的路边餐馆吃早点的时候,公孙尼子亲耳听到两个工人在争论从洛阳到长沙铁路建设的必要性,公孙尼子也大为震惊——这些干体力活的工人不仅仅知道洛阳长沙,还知道铁路,甚至知道洛阳到长沙的铁路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意义。虽然这些工人的讨论也不能说有什么新见解,其实也都是学刊上一些学者讨论的范畴和观点,但至少说明,这些普通的工人已经把修铁路当做是和自己有关的事情,而不是在很远的地方、朝廷负责,和自己无关的事务。
张诚曾经偶尔说过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张村的匹夫们,已经开始关心着天下的事情了。这不得不说是教化之功!
公孙尼子觉得与有荣焉。觉得两个普通村夫能够讨论这样的话题,自己在其中也有过贡献,这成就甚至比长城大学毕业了多少高才,都还更为重要。
公孙尼子已经快要度过了中年阶段,奔六十岁去了。
这位荀子的高足,当年流落到大秦,怀着对大秦制度和文化的不喜,怀着对死去师兄韩非的哀悼,藏身在上郡高奴县,做一个乡间的儒者,靠着为乡民主持婚丧礼仪维持生活,读书、弹琴,整理先师的文稿。
结果在这里遇到了那个六岁的孩子,后来还接受了这个孩子的邀请,担任张村子弟中学的校长,后来一路成为长城大学的校长,延聘天下高人、教化四方才俊。十几年来,长城大学育才无数,虽然这些年轻人只有很少一些接受了荀子学问的教育,大多数最终成为了工程师、基层官吏和教师,但是毕竟是自己的弟子进入天下,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价值。
十五年时间,公孙尼子学校中教化的弟子,已经远远超过孔子和当初的稷下学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