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大宋决断(1 / 2)
几乎就在同一时期,大唐国都潭州。
风尘仆仆的徐锴,在经过长达半年的跋涉后,终于兴奋地回到了京城。
他来不及洗去一身疲惫,便径直入宫,请求觐见。
御书房内,李从嘉看着跪伏在地、面容黝黑却精神矍铄的徐锴,亲自上前将他扶起:“徐卿辛苦了!快快请起,给徐卿看座,上茶!”
“谢陛下!”
徐锴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他接过内侍奉上的热茶一饮而尽,随即迫不及待地开始奏报:“陛下,臣奉命出使大理,历时半载,往返于羊苴咩城及各部之间,对其国情民风,已有了初步了解。”
李从嘉目光专注:“细细讲来。”
“是!”
徐锴整理了一下思绪,条理清晰地回禀道。
“大理国情,乃至高氏相争之局。国主段思聪,性情温和,笃信佛法,常居寺院静修,于朝政几乎不闻不问,大权尽落于权臣高氏一族之手。”
“然高氏内部亦非铁板一块,目前以高方势力最盛,把持朝纲,但其侄高智升,年富力强,颇有其祖风范,于军中甚有威望,二人之间,似有微妙嫌隙。”
“还有其他三大家族,各自站队。”
他顿了顿,继续道:“臣依照陛下吩咐,分别拜会了段思聪与高方。对段思聪,陈说天下大势,言明陛下仁德,暗示其若内附,可保段氏尊荣。段思聪听闻,只是捻动佛珠,言‘但求百姓安宁,佛法昌盛’,态度暧昧。”
“而会见高方时,此人态度倨傲,虽对陛下统一南方表示敬意,但更多是试探我朝虚实,言语间不离其国‘僻远自安’,暂无明确倾向。”
“不过,朝堂上下知我军威,多有礼让,已经同意在石城郡开放贸易城,开边市,互通有无。”
徐锴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臣私下通过商路,与那高智升有过接触。此人对中原文化颇为向往,对我大唐新政,尤其是强军之法,显露出浓厚兴趣。”
“言语间,对其叔父高方一味守成、压制武备似有不满。臣以为,此人或可成为我朝日后经营大理的一个契机。”
李从嘉听完,沉吟良久,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
“段氏懦弱,高氏擅权,内部又有裂痕……如此局面,急切间确难使其归附。徐卿此行,能探明其内部虚实,并寻得高智升这一线之机,已是大功一件!”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南方,缓缓道:“大理地处西南,连接吐蕃,俯瞰螺城,高原地区,既然不能速取,便需耐心经营。”
“传朕旨意,即日起,加大与大理的官方贸易,尤其可输出一些书籍、丝绸和精巧器物,潜移默化施加影响。同时,命枢密院选派精干细作,以商队为掩护,渗入大理,重点结交高智升一系的将领官员,详细了解其各部兵力、地形关隘。”
“陛下圣明!”
徐锴躬身道,“潜移默化,水到渠成,方为上策。”
李从嘉点了点头,北方宋辽勾结的阴云尚不知晓,西南方向又需长远布局。
这天下棋局,每一步都需谨慎落子。
他回头对徐锴温言道:“徐卿劳苦功高,先回府好生休养。日后对大理事务,还需多多倚重于你。”
“臣,万死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