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3章 书写历史的一笔(2 / 2)
帝女青微微颔首:“那我就不多言了。”
陈岁拿起一旁的茶盏,一饮而尽,紧接着便长身而起,转身向着那扇盛着春光明媚的大门逆光走去……
看着他的背影,帝女青目光悠远而又深邃,目送着他离开。
一旁的玉娘微微躬身,从袖中拿出两册话本子,递到帝女青面前:“公主,不是要看他写的话本子么,怎么让他走了?”
帝女青接过那话本子,素手微微翻阅,忍不住浅浅一笑:“不必了,他应该以后都不会写这种话本子了……”
“因为。”
“他去写历史了。”
伸手在那话本子的扉页上轻轻抚过,帝女青微微感慨,然而玉娘却听不懂她的言中之意,只是看着那话本子,轻叹了一声可惜……
……
靖天六十七年春。
礼部侍郎陈岁于朝会伏阙泣血上奏,曰:“臣观星象紊乱,地气乖戾,东海泛浊,北境苦旱,西凉昼晦,南疆地动,此皆灾异之兆,非承平之象……那神木汲取非时,生长悖律,臣恐非天赐祥瑞,实乃灾劫之先声也!恳请陛下伐此妖木,彻查根源,或可弭祸于未萌!”
声震殿宇,举朝皆惊。
帝怒,斥其狂悖!
左右皆劝岁谢罪,岁昂首而立,言为社稷苍生计,虽死无悔。
帝大怒,以为诽谤祥瑞动摇国本,本欲重处,念其素行刚直,乃从宽革职,贬为玉县县令,即日赴北境苍州安置。
时人皆为之扼腕。
岁则不以为然,轻车简从,一人载歌载酒,出京而去。
玉县地处苍州南鄙,毗邻沧澜江,每至汛期,江水泛滥,漂没田舍,更兼湿瘴滋生,疫病流行,民苦之久矣。
岁至县,未暇安顿,即轻车简从,巡行乡野,勘测水势,访问耆老。
乃召邑中父老、胥吏,谕之曰:“水患不除,疫疠难绝,玉县永无宁日,吾虽贬官,守土有责,当与诸君共勉。”
遂倾县库余财,更捐己俸,号召全县灾民以工代赈,亲督修沧澜江堤。
更组织工匠以石灰石、粘土磨成面,佐以矿渣等物,研制其物为“水泥”,遇水则成泥,弥久而坚,远盛青石。
此后,岁日则立于泥淖,指挥调度,夜则篝火绘图,核算工料。
凡三寒暑,筑成坚堤三十里,开泄洪渠数道,玉县水患自此大减。
又值疠气流行,岁延请以北境药王为首的医者,设惠民药局,施药防疫。
更著《避疫十法》,刊印分发,教民清洁居所,隔离病患。
由是,玉县虽处边陲瘴疠之地,生齿反得繁息,百姓感念,呼为“陈公堤”、“再生父母”。
岁在玉县政声卓著,上官屡次保荐,朝廷察其能,渐次擢升,历苍州通判,知府,终至北境安抚使,总揽一道军政民事。
其间,岁未改初心,以民生为念。
是年秋,北境突发大疫,来势汹汹,染者朝发夕死,道路相望,人心惶惶。
时岁已年近花甲,闻讯即自州治驰赴疫区最烈之处。
不顾僚属劝阻,亲入疠所,抚视病者,调度医药。
更冒染病之险,查勘疫源,断定乃污秽积聚、水源不洁所致。
遂颁严令:清理沟渠,净洁水源,焚化秽物,隔离病患。
又飞檄各州县,仿效玉县旧制,广设药局,统一方药。
更以安抚使之权,开官仓赈济,稳定民心。
其时,帝遣太医并赍内帑银米助赈,然统筹规划,亲临一线者,实岁也。
历时半载,疫势渐熄,北境赖以免于倾覆。灾后,百姓感其恩德,不仅于各州县续修“陈公堤”、“陈公渠”,更集资于州城共建“陈公祠”,生像供奉,香火鼎盛,四时不绝。
有老儒题匾颂曰:“泽被北疆,功在社稷”。
靖天一百零七年春。
帝女青。
召其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