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名声在外(1 / 2)
从工业局载誉归来,张霖在轧钢厂里走动的时候,明显感觉不一样了。
不光保卫处的弟兄们看他眼神带着佩服,干活更起劲,其他车间的老师傅、班组长见了他,也老远就主动打招呼,递根烟。
有些人还会凑近了聊几句自己车间安全上的事,比如“张处,您看我们那儿那个漏油的毛病怎么治本?”“我们组那小年轻老忘戴护目镜,咋整?”。
杨书记见了他,脸上的笑意都多了几分,在下次厂务会上又特意提了这事,让他把讲的内容好好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报厂党委和工业局各一份。
不过张霖自己心里那根弦绷得没松。
该下车间下车间,该巡查巡查,年关前的安保大检查更是亲自带队,一点没放松。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嘴上说得天花乱坠,理论一套套,要是自己厂里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纰漏,那可就成了天大的笑话,谁也兜不住。
这天刚协调完一起因为车间工具保管不善引发的工人纠纷,厂办通讯员就小跑着过来通知,说工业局正式下了红头文件,要组织一个安全生产经验交流巡回小组,点名让张霖作为核心主讲员之一,先去几个重点厂子转转。
名单上有第一纺织厂、第二化工厂、第三食品厂、红星机械厂等五六家具有代表性的大厂。几乎同时,轧钢厂办公室的电话也开始响得频繁了些,都是些没在名单上的兄弟单位,拐弯抹角地打听,想邀请张霖同志“抽空去指导指导工作”,“传经送宝”。
第一个发来正式公函、盖着大红印章的,是四九城第一纺织厂。
这纺织厂和轧钢厂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当,隔行如隔山。
接到任务,张霖没急着动身。
他深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先跑了一趟厂技术科和厂图书馆,又托人从工业局劳保处、兄弟单位找了些纺织行业的安全生产资料、操作规程、设备说明图和典型事故案例通报,连着熬了两个大夜,把纺织厂的工艺流程、设备风险点、常见事故类型(火灾、粉尘爆炸、机械卷轧、噪音聋)摸了个八九不离十。
他还特意抽空找了厂里几个早年从纺织行业支援重工业调过来的老师傅聊天,请教了些书本上没有的实际情况和“土办法”。
去纺织厂那天,他没摆谱,轻车简从,自己开车就直接过去了。
纺织厂的领导显然极为重视,厂党委书记、厂长、主管生产和安全的副厂长等五六个人亲自在厂门口迎接,热情地握手寒暄,嘴里都是“欢迎张专家”、“感谢来指导”,然后就要簇拥着他去布置一新的会议室,先听厂里的全面汇报。
张霖被这热情整的都有点懵。
他哪接受过这种待遇啊?以前弄出点什么成绩,哪怕去是区局市局领奖都没这待遇。
张霖客气但坚决地摆摆手:“各位领导太客气了,我不是什么专家,就是来学习的。汇报先不急。能不能先让我去车间转转,实地看看咱们厂实际是怎么干的?光听纸上说的,我心里没底,等下讲起来也空对空,怕对不起咱们厂这么隆重的接待。”
厂领导们对视一眼,颇感意外,这年轻人不按常理出牌啊。
但看他态度诚恳,眼神清正,不像故意找茬摆架子,书记就笑了:“好!张处长真是名不虚传,务实!那就客随主便,先去车间看看,眼见为实嘛!请!”
一行人换上干净的工装帽,戴上口罩,走进了纺纱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