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记者采访(2 / 2)
张霖就挑了几个印象深刻的例子讲了讲,重点讲各厂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化工厂厂长最后的幡然醒悟和坚决整改,纺织厂书记的雷厉风行。
他刻意避免突出个人,而是强调各厂领导和职工最终对安全的重视和付出的努力。
“您觉得,当前各个工厂在安全生产上,面临的最大的共性问题是什么?”
张霖沉吟了一下,谨慎地选择着措辞:“我觉得,最主要的可能还是认识和落实的问题。‘安全第一’的口号大家都知道,但一到实际工作中,尤其是生产任务压得紧的时候,就容易变成‘生产第一’,安全就给产量让路了。制度都有,但执行起来容易打折扣,隐患排查容易走过场。总觉得‘没那么巧’,存在侥幸心理。这就需要从上到下,真正把安全摆在首位,纳入考核,变成一种习惯,而不只是挂在嘴上的口号。”
“您提到‘纳入考核’,这个具体怎么理解?”王记者显然对这个观点很感兴趣。
“比如,不能光考核产量、产值,也得同时考核安全事故率、隐患整改率。一个车间,产量超额完成了,但如果事故频发,或者隐患重重,那也不能算干得好。甚至要一票否决。这样基层干部才会真正重视起来。
当然,这种考核不能与工人的收入挂钩,而应该与车间荣誉挂钩,与领导的履历挂钩。”
采访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
王记者问得很细,从具体案例到管理思路,再到对当前工业建设“多快好省”方针中如何平衡‘快’与‘好’的看法。
张霖回答得既实事求是,又注意把握分寸,始终强调集体领导、群众实践和个人学习的作用,避免给人留下个人英雄主义的印象。
最后,王记者还提出要去车间拍几张照片,张霖特意申请拉上了车间主任和几个老工人一起,拍了他和工人们在机器旁交流的场景,而不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
送走王记者后,杨书记把张霖留下,满意地拍拍他肩膀:“回答得不错,既讲了成绩,又掌握了分寸,没飘。很好。等着看报道吧,这可是上《四九城日报》,影响面大着呢。”
果然,这次速度超乎所有人的想象,第二天这篇采访就见报了。
《四九城日报》第二版右下角刊发了一篇通讯,标题是《扎根车间除隐患,心系工友保平安——记红星轧钢厂保卫处长张霖的安全生产实践》。
文章写得比较扎实,基本还原了采访内容,重点突出了张霖如何将保卫工作与安全生产相结合、如何深入一线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及他提出的一些务实观点,比如‘安全即是效益’、‘制度关键在于落实’等。
文章也提到了他业余时间刻苦学习生产管理知识的事迹,将他称为‘又红又专’的青年干部典型。
报纸送到轧钢厂,立刻引起了轰动。
工人们争相传阅,与张霖相熟的老师傅和保卫处同事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李怀德还专门跑过来了一趟,想要拉着张霖去吃一顿,好好庆祝一下。
不过,张霖最近实在是太忙,就拒绝了。
厂广播站也摘播了部分内容。
张霖的名字,这一次真正走出了工业局系统,进入了更广泛的公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