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鲁肃的策论(2 / 2)
他顿了顿,抬眼看向徐靖,继续道,“臣会备上两份‘礼’,一份是实利,许其开放乐浪、带方两郡的边境互市,让高句丽王室与贵族能从中抽成三成,再赠上百匹中原丝绸、五十斤上等茶叶,这些都是他们求之不得的稀罕物;另一份是威慑,臣会让麾下五千精兵在鸭绿江畔列阵,白日旌旗招展,夜里篝火连绵,再让使者对高句丽王高延优陈明利害:‘袁绍若占三韩,高句丽也会一起被袁绍灭亡,毕竟辽东沃土,他早已垂涎。我朝与你接壤,若你倒向袁绍,便是与我朝为敌,届时鲜卑部落已与我朝通使,南北夹击之下,高句丽危在旦夕。’”
李儒在旁插言:“高句丽王素来多疑,若他表面应承,暗中却给袁绍通消息,该如何应对?”
鲁肃早有筹谋,闻言从容答道:“文优先生所虑极是。臣会在高句丽境内安插暗线,挑选十余名精通高句丽语的斥候,伪装成中原商人,潜入丸都城与边境城镇,一来监视高句丽王室动向,二来联络那些对王室不满的贵族与部落首领。若高句丽王敢私通袁绍,臣便让暗线散布‘王室欲借袁绍之手吞并各部’的流言,再许以部落自治之权,挑动其内斗,让他自顾不暇,根本无力援袁。”
徐靖微微颔首,又问:“即便高句丽中立,袁绍若强行攻伐高句丽,再进三韩,你这三五万人马,如何抵挡?”
“臣要的,便是让袁绍‘强行’进攻。”鲁肃指尖从丸都城移向鸭绿江下游的险隘“石门关”,“此关两侧皆是峭壁,江面狭窄,只容一艘船通行,是高句丽通往三韩的必经之路。臣会在此处筑垒:先将江面用铁索连起,上置尖刺,再在两岸峭壁上凿洞,埋伏弓弩手与投石机,派一万精兵驻守。袁绍若要攻三韩,要么强攻石门关,要么绕路翻越长白山,可长白山终年积雪,粮草难运,大军根本无法通行。”
他转过身,继续道:“袁绍若强攻石门关,臣便让守军只守不攻,依托工事消耗其兵力。同时,派两万精兵分作两队:一队由乐浪郡北上,袭扰袁绍的粮道,专门劫掠其从辽东运来的粮草;另一队潜入三韩南部,联络那些曾被袁绍劫掠过的土着部落——当年袁绍为筹军饷,曾派部将洗劫三韩部落的牲畜与粮仓,这些部落对他恨之入骨。臣会许他们‘战后归还被掠财物,且永久免除部落赋税’,让他们袭扰袁绍的后方营地,烧其营帐,断其水源。”
“可袁绍麾下谋士众多,若他分兵保护粮道,你这两万精兵岂不是难有作为?”徐靖追问,目光中带着几分考验。
鲁肃微微一笑,语气愈发笃定:“臣早算到这一层。臣会让袭扰粮道的精兵,每次只劫粮草,不杀押运兵卒,故意放他们回去报信。袁绍见粮道屡遭袭扰,必会增兵保护,他增兵,前线攻关的兵力便会减少;若他不增兵,粮草迟早被劫空。更重要的是,臣会让三韩部落的人,在袁绍营地附近散布‘袁军粮草已断,其部将欲降’的流言,再让暗线在营中混入伪造的降书。袁绍本就多疑,见此情景,必会猜忌麾下将领,军心一乱,攻势自会瓦解。哪怕不能瓦解,必然也能缓解攻势。”
李儒抚掌赞道:“此计甚妙!以流言乱其军心,以袭扰断其粮草,再借地形扼其通路,层层相扣,即便袁绍有十万大军,也难破此局。”
鲁肃躬身一礼,补充道:“待袁绍军疲粮尽、军心涣散之时,臣再从石门关调出五千精兵,与两万精锐汇合,正面突袭袁绍大营。届时,三韩部落从侧翼包抄,高句丽若敢异动,暗线便挑动其内斗,让他无法援袁。如此一来,袁绍前有精锐突袭,后有部落袭扰,内有心腹猜忌,必败无疑。”
徐靖站起身,走到鲁肃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许:“子敬此策,步步为营,既稳又狠,不愧是朕的状元郎!你要的便宜行事之权、军械粮草,朕一概应允。三韩之事,朕便全交予你了。”
鲁肃郑重拱手,声音铿锵:“臣定不负陛下所托,必让袁绍铩羽而归,守好三韩这方土地!”
“不过,子敬,你也不用太有压力,因为,三韩之地还有五万异族兵马可以为你所用,等你到了三韩之地,还会有更多的惊喜等着你,我民国的军备,永远支持你打破常规。哈哈哈哈!”徐靖补充说明了一下,他也验证了鲁肃确实是个人才,美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