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福思特号下水(1 / 2)
特区广播电视台每天都公布两次疑似感染人数、收治人数、正在治疗人数、待康复人数,以及死亡人数。
特区民众可通过收音机、报纸,实时注意到哈尔滨疫情。
特区政府这种公开透明的处理方式,让最初的恐慌情绪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人最怕的是未知,一旦知道了,自己就会想通应该怎么做。
无数要逃离的欧洲人,暂时放下了心思。当然,也是因为没船,因为疫情,很多船不来了。最先逃跑的那批人,其实也没走远,有的在天津下船了,观望,有的在青岛下船了,等待,有的逃到了上海,暂避,总之,真的离开龙国的外国人极少。
特区给他们的待遇是真好,如果回到欧洲是拿不到这么高工资的,生命诚可贵,金钱也不能没有。
随着宽城以南地区渐渐稳定,很多南逃避险的外国人开始回流特区。
欧美各国,特别是几个强国,对北方特区的果断措施钦佩不已,特别是这种公开透明的披露实际情况,让他们深受启发。
很多计划来北方特区的欧美人,心思又动了,原来那里并不危险,那里正在与鼠疫战斗,甚至很有可能扑灭鼠疫。
疫情还在继续,感染人数还在增加,每天都有人死亡,虽然不多,但每天都有,看来青霉素并不是药到病除的神药。
突发的疫情,深度影响了北方特区的经济,但影响是正面的,不但没有拖累,反而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因为特区政府的订单如同雪片般飞来。几乎涉及了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的全部,和这些相关的行业,老板们都有了幸福的烦恼,一边为订单兴奋,一边又为产能发愁。
工厂还好,可以二十四小时三班倒,各种蔬菜呢?那东西是无法拔苗助长的。由玻璃和钢铁组成,带供暖系统的阳光棚可不是谁都建的起的。
抗疫工作能稳步推进,离不开宽城以南的大后方源源不断的支持。
戈辉虽然被禁止出现在现场,但他的工作量一点都不少,事无巨细一一过问,他不是不相信有四个多小时,闹钟一响,立即爬起来工作。
戈辉有多年习武的功底,尚能坚持,但是高见没有,所以他累倒了。这个把“跟得上,跑在前,想在先”奉为圭臬的秘书,戈辉叫了三声,没叫醒,淡淡一笑,让人抬着高见上了火车。
11月18日清晨,戈辉踏上去大连的专列,他要参加20号的新船下水仪式,他要为新船命名。
疫情紧张,但并不是离开戈辉不行。戈辉知道疫情重要,但是北方特区的第一艘船下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戈辉必须亲自到场。
这才有了抬着秘书上火车的一幕,高见也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秘书了。
登上专列,戈辉直接睡了,他也真的累了。九百几十公里,算上车站停车加水加煤,每小时接近四十几公里的时速,需要行驶二十四个小时,他和高见可以美美地睡到饱。
这一路上,除了正常值班的特勤,其他人都在睡觉,每个人都鼾声如雷。这小一个月里,每个人都没睡好,特别是兰方舟、高见、金豆,他们比戈辉睡的还要少,因为,戈辉睡了,他们才能睡,戈辉醒之前,他们要提前醒。只要戈辉没睡,他们就得随侍在戈辉三到十米的距离内,随时听候召唤。
金婷要和周易结婚了,戈辉照顾她,没让她来,让她和周易一起准备十二月的婚礼。
这一路上,除了饿醒了,起来吃饭外,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
当高见发现自己是被抬上火车的,羞愧难当,向戈辉承认错误。
高见有多努力,戈辉都看在眼里,他安慰高见,下次注意就行了。
高见在心中暗暗发誓,绝对不会有下次了。
戈辉的专列是在20号清晨到达大连站的。
王招辉、伊娃在站台上迎接戈辉。
戈辉和王招辉简单寒暄握手后,直接和伊娃拥抱,亲切地问她“冷不冷!”
快一个月没见到戈辉了,伊娃从心理到身体都想戈辉了,看到戈辉明显有些瘦了,更心疼了,她也没想到,这个政治婚姻,居然让她离不开这个龙国男人了。
在去船厂的路上,伊娃一直在说着新奉天的事情,说着入学新奉天禁卫军子弟学校幼儿部的孩子们。
戈辉全程都在认真倾听,他喜欢听伊娃略带外国腔调的汉语,绘声绘色地讲述种种事情。
当戈辉的车到达达利安造船厂的时候,一号船坞那里已经人山人海了,但都是船厂的人,外人仅有戈辉、伊娃,以及王招辉等禁卫海军的高层,还有德国嘉宾。
达利安造船厂的总经理、新任德国督造总监、总装备部的项目总监,都在船厂门口迎接戈辉。
互相客套几句后,戈辉直入主题:“仪式准备的怎么样了?”
达利安造船厂的总经理张悟华,先给戈辉敬礼,然后说道:“几天前就开始准备了,现在正在向干船坞注水,一切就绪,就等司令和夫人了。”
张悟华原来是总后勤部转运司负责人,因其工作成绩突出,指挥调度能力拔群,今年八月份被提拔到船厂当经理后,一直在当学生,学习怎么管理船厂,学习整个造船流程。
“那就先去看看。”戈辉说着就往前走,他不是第一次来,知道一号干船坞。
此时的一号干船坞正在注水,船坞里一艘船舷以下是黑色,水线以下是红色的超级巨轮横亘在眼前,还有工人在船上做着下仪式前最后的确认工作。
这就是后世电影里的泰坦尼克号,那四个粗壮的大烟囱,黑色的船身,还想到了在船头飞翔的露丝和杰克。
天空上盘旋着特区广播电视台的小型飞艇,肯定有电影机在滞空拍摄。
随着戈辉的出现,架设在不同位置,不同高度的电影机,几乎同时把镜头对准了戈辉。
戈辉还是那身不戴任何配饰的军装,被簇拥着,一边观察一边沿着船坞的边缘向前走。
新任德国督造总监为戈辉介绍着这艘船的情况,还有接下来舾装工作。
戈辉还是强调了一下安全:“我要求舾装过程中零伤亡,轻伤不算,慢点没关系,不能出现严重的伤亡。”
德国督造总监犹豫了一下,认真地保证道:“我会全力以赴,尽最大可能,零伤亡。”
“这是北方特区的第一艘船,意义非常,我不希望有任何伤亡。”戈辉进一步说道:“我们建造船舶是为了特区民众生活的更好,而不是让民众在这个过程中失去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希望他们能享受自己创造的一切,而不是创造完了,自己没了,让别人享受。”
德国督造总监认真地点头,戈辉这样通俗易懂的表达,让他很受用,也喜欢这样的直来直去的交流。
德国陆军总监卡尔-标洛和德国驻特区领事贝恩德-莱诺,也受邀来参加今天的下水仪式。他们能亲眼见证北方特区的第一艘五万吨巨轮下水,也是十分荣幸的事情。
戈辉与卡尔-标洛简单交流着,卡尔-标洛指眼前的巨轮说道:“像这样五万吨的巨轮,德国也很少,目前德国也正在建一艘吨位差不多的豪华邮轮。”实际上要比这个大,还是豪华邮轮。
“没有可比性,我们走的不是一条路。”戈辉说道:“我这艘船是为普通民众服务的,让那么低收入人群,咬咬牙也能坐得起。”
“看得出来”卡尔-标洛点头,然后问戈辉:“这艘船下水了,船坞空出来了,下一艘建什么?”
“还是这样的普能邮轮,只不过设计要更加合理。”戈辉说道:“我们要加强与南方的联系,邮轮将是最快最划算的方式。让人口流动起来,经济也会更快的向上走。”
贝恩德-莱诺笑了,戈辉想的一直是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努力发展特区经济,而卡尔-标洛想的完全是另一个方向。
“为什么不造军舰?北方特区也有足够长的海岸线需要保护。”卡尔-标洛说道:“你们的禁卫海军只有两艘战舰,远远达不到自保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