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归结为“改进”和“运气”(2 / 2)
“说说你们的技术路线。”
这是关键时刻。沈良深吸一口气,开始详细介绍液压系统的设计理念。
他的讲解条理清晰,专业术语运用得当,很快就吸引了所有专家的注意。
“压力补偿回路的设计很有意思。”一个专家插话道,“能演示一下实际效果吗?”
“当然可以。”陈建军示意操作员准备。
发动机重新启动,液压系统开始工作。
在沈良的指导下,操作员小心控制动作幅度,避开容易出问题的操作组合。
动臂、斗杆、铲斗依次动作,整个过程相对平稳。
专家们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细节,不时交换意见。
“整体表现还不错。”李总工若有所思地说道,“但我感觉还有改进空间。”
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紧张起来。
沈良知道,关键时刻到了。
他必须展现出足够的技术深度,同时又不能显得过于超前。
“李总工说得对。”沈良主动开口,“我们已经制定了下一步的改进计划。”
说着,他拿出刚才准备的图纸。
“这是我们对液压系统的优化方案,主要解决压力冲击和能耗问题。”
专家们围过来仔细研究图纸。
李总工看了几分钟,眼神逐渐变得专注。
“这个蓄能器的布置位置很巧妙。”他指着图上的一个细节说道。
“还有这个缓冲回路,能够有效减少系统冲击。”另一个专家补充道。
张强在旁边看着,心中暗自佩服。沈良的技术水平确实远超常人。
“小伙子,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李总工忽然问道。
“大连理工,机械专业。”沈良如实回答。
“基础很扎实啊。”李总工点点头,“这些设计思路从哪里来的?”
这个问题有些敏感。沈良必须小心回答。
“主要是参考了一些国外资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能具体说说吗?”沈良心中快速盘算着。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充满陷阱。说得太详细,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说得太简单,又无法证明技术的原创性。
“主要参考了日本小松和美国卡特彼勒的一些公开资料。”沈良故作轻松地说道,“不过他们的技术路线不太适合我们的使用环境,所以做了很多本土化改进。”
李总工眯起眼睛:“具体改进了什么?”
“比如说,国外的液压系统追求精度,但我们更需要可靠性。”沈良指着图纸上的一个细节,“所以我们增加了冗余设计,即使某个部件出现故障,整套系统仍然能够工作。”
这个解释很巧妙。既展现了技术深度,又符合当前的国情。
几个专家交换了眼神,显然被说服了。
“那能耗问题呢?”年轻专家追问道。
“我们采用了负载敏感控制。”沈良从容回答,“简单说就是系统会根据实际负载自动调节压力,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损失。”
这个概念在1980年确实比较超前,但不算离谱。
李总工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听起来很有前景。什么时候能够验证效果?”
陈建军抢着回答:“我们计划下个月进行实地测试。”
“在哪里测试?”
“市里的建筑工地,正好有个大型土方工程。”
李总工沉默了几秒钟,然后做出决定:“我会派人跟进测试结果。如果效果确实如你们所说,这个项目值得推广。”
车间里的气氛瞬间轻松了许多。
张强悄悄松了口气,看向沈良的眼神中满是佩服。
这小子不仅技术过硬,应变能力也强得离谱。刚才那几个问题如果换成别人,早就露馅了。
“还有一个问题。”李总工忽然转向陈建军,“你们的资金来源是什么?这种规模的研发投入不小。”
陈建军脸色微变。
这确实是个敏感话题。整个项目的启动资金来源复杂,有厂里的技改资金,也有张强通过各种渠道搞来的钱。严格来说,并不完全合规。
“主要是厂里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陈建军硬着头皮回答。
“多少钱?”
“大概...八十万。”
李总工皱起眉头:“八十万能搞出这样的设备?”
这个数字确实有些不可思议。同等规模的项目,正常情况下至少需要两三百万。
沈良意识到情况不妙,主动开口解释:“我们很多零部件都是自己加工的,人工成本比较低。而且有些材料是从废钢中回收利用的。”
“废钢回收?”李总工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是的。”沈良点点头,“我们对废料进行了重新熔炼和处理,性能并不比新钢材差多少。”
这个说法让在场的专家们面面相觑。
用废钢制造精密机械,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创举。
“有检测数据吗?”年轻专家问道。
“有的。”沈良从文件夹中取出几张纸,“这是我们委托冶金研究所做的材料性能测试报告。”
李总工接过报告仔细查看。
数据显示,这些废钢经过重新处理后,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原材料标准。
“这个处理工艺是你们自己开发的?”
“算是吧。”沈良谦虚地说道,“主要是在传统方法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
实际上,这套工艺融合了他对未来冶金技术的深度理解。通过精确控制温度和添加特定合金元素,废钢的性能甚至能够超越某些原材料。
但这种技术在1980年确实太过超前,只能归结为“改进”和“运气”。
李总工放下报告,脸上的表情变得复杂。
一方面,他对这个团队的创新能力感到惊讶;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技术来源产生了怀疑。
“小沈是吧?”他忽然点名沈良,“你今年多大?”
“二十六。”
“工作几年了?”
“三年。”
李总工倒吸一口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