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朱元璋的改变,家天下?(2 / 2)
在那个时代,没有皇上,也没有“君权神授”的帝王,虽人人向往安稳,却只剩国家这个概念,所谓的“家天下”也不被人民允许。
朱元璋深知一个道理:当天下九成九的人都同心协力反对一件事,那这件事绝不可能成;若非要对抗,最后只会惨绝人寰、不得善终。
“孙儿谨记。”
朱由检身为帝王,喜怒不形于色是基本功。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诸多想问的话。
譬如老祖宗是否在“仙界”知晓了什么、见到了什么。
但朱元璋不说。
他也不再追问。
等朱由检缓缓退下,回头望向乾清宫时,看到的不再是那英明神武的老祖宗,仿佛只剩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似是为年少时某个不情愿却不得不做的抉择而怅然。
“连老祖宗这等仙界之人,也有无法撼动的大事吗?”
朱由检将这一幕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
过了几日,朱由检选了一次朝会,便将朱元璋加的这条内容纳入祖训。
百官虽不太理解,但毕竟是皇家内务,也不好反驳、干涉,却在无形中悄悄种下了一粒种子。
待来日大明王朝顺着大势,走下那神圣不可侵犯的帝王高台时,便能显得顺当一些。
在朱元璋同朱由检一番谈心之后,皇宫之外,太子府的处境好了许多。
从此前的如履薄冰,变得眼下已然可以参与正事,朝会之上太子朱慈烺的身影多次显现,还提出过不少政务见解。
帝王之家父子间的猜忌,似是隐隐撤去了大半。
而在这朝野之内,不少人都猜到了这手笔究竟出自谁手,却都三缄其口。
万万不敢多言半分。
“多谢老祖宗。”
“若非太祖皇爷劝说父皇,孙儿眼下的处境,怕是会过于艰难了。”
长大了的朱慈烺,已不再是昔日那般只知跟在朱元璋身边的少年,心中的欲望多了,要做的事自然也多。
事情一多,便极有可能妨碍到旁人;而出身皇家的他,寻常的目标、寻常的事,本就满足不了他的野心,所以不可避免地。
或者说从先天上便注定了,会一步一步侵犯到当朝天子朱由检的权柄。
目光直直盯着面带笑容的朱慈烺,此时朱元璋的眼里,对方已不再是什么单纯的孙儿。
既然已经开始登上大明的权力台阶,那一切自然不能再用寻常老眼光来看待:“你父皇不是什么昏聩的天子,这江山是他从兄弟手中继承而来。
你只需记住,你父皇一日不放权,你便一日不可争权。只需明正典刑、谨守本分,迟早有一日,这位子会到你身上。
若是敢学前朝旧事,除非你父皇年迈之时已分不清忠贞善恶,不然你若敢行此举。今日太祖皇爷能守这大明江山,来日,便也可为我朱家拨乱反正,除去一些不肖子孙。”
这些话,便是朱元璋给朱慈烺定的一道红线。
对方守得住红线,自是安然无恙,日后坐这天子之位也名正言顺、水到渠成;可若是效仿前朝夺嫡旧事,那就怪不得谁了。
父子相残在朱家本就不少见。
他朱元璋可不想在有生之年,再见到朱家上演一出堂堂正正的“玄武门之变”。
“请太祖皇爷明鉴。孙儿绝不会做此事。”
朱慈烺闻言心中一凛。
他口中应着,最后对着朱元璋深深俯身行了一礼。
“希望如此。”
朱元璋能感受到他此刻的坚定,可物过境迁、沧海桑田,许多事今日能定,来日却未必。
不过孩子终究是一片真心,朱元璋也没再打击,反而多了些鼓励。
待朱慈烺退下之后。
他心中一片坚定,暗暗想到:来日我朱慈烺,定不会做出那般辱没祖宗祠堂、弑父夺位之事。
回到东宫太子府后,朱慈烺明正典刑,还闭门三日自省吾身。
其后。
他在学识、为人、道德这几方面也逐渐提升,对于朝中之事,只提建议,且言之有物、品行端正。
久而久之,朱由检对他的那些敌意,也自然理所应当般放下。
父子间相处得越发和谐。
对于帝王而言,只要不涉及自身的核心根基,许多事本就都能有商有量。
……
宫廷之内,周皇后终是松了口气。
这些日子来,父子间互相猜忌,为了权力虽未妄动刀兵,却已隐隐有了苗头,让她心头多有烦扰。
幸而有太祖朱元璋出手,才让局面缓和许多。
周氏来到好姐姐张嫣跟前,诉说着自己的烦恼。
张嫣轻声微笑安抚她的同时,内心也掺杂着一丝丝艳羡,却并未给出什么建议。
后宫不可干涉前朝政事,乃是大明祖制。
历来除了开国时期的马皇后,其他妃嫔大多是平民出身,本就不会做这坏规矩之事。
天启一朝,朱由校天子病重,张嫣也是在朝臣无能为力时才出来主持大局,且那都是在天子默许之下才徐徐为之;其余时间。
她一向待在宫廷之内,行母仪天下、女子表率之举,从未坏过规矩。
也正是伴随历朝历代的坚守,才有了今朝的秩序。
“此乃是破天的幸事,于你而言、于朱家皇室而言,都是好事一件。”
张嫣开口说道。
周氏缓缓点头,内心也有了更多触动。
又过了将近三月有余。
开春虽已过,但春闱已然将至,京城之内,五湖四海的各地士子闻讯赶来。
他们身边多数都带着书童,也有一些寒门学子虽孑然一身,面目却不枯燥,身上还带了诸多干粮。
甚至各处的卫所、驿站,对于他们这般赴考的士子也多有补助,更别提当地的县衙官府,还在原本的基础上多添了一份盘缠。
对这些文人的帮助,已然够大了。
只是自古“穷文富武”。
哪怕读书的花费远不如学武,其开销也依然不是寻常百姓家能支撑得起的。
而为了平衡朝堂间的势力,寒门学子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言,当之无愧是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