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国公,一等侯(2 / 2)
洪承畴失笑摇头,话语中不免带着几分遗憾。
若是能再添个国公,新朝之时三公在位且皆以军功立国。
他们这新派勋贵的声势必将达到顶峰,彻彻底底取代以往的老牌勋贵。
虽说如今老牌勋贵只剩陈国公朱纯臣等寥寥数人,对新派勋贵造不成太多影响,可终究还是有旧怨牵扯。
“清国公莫要急于一时,你我如今还有许多时日,慢慢来便是。”
祖大寿宽慰道。
洪承畴一想,也笑了一声,随即点头。
他们两大国公身旁,孙传庭、左良玉还有不少勋贵也同样聚集在此。
“陛下此举未免也有些小气了,还以为俺这宁远侯能直接晋到一等侯。”
左良玉咂巴着嘴,语气里满是不满,全然忘了这里仍是紫禁城内。
不过好在他素来是这直性子,旁人听了也不会过多计较。
左良玉又看向孙传庭,带着几分打趣:“孙侯你如今倒是得偿所愿晋了一等侯,心里头就没半点失望?”
左良玉这话带着几分幸灾乐祸,孙传庭却长叹口气:“要说不失望,那是假的。”
“可冷静下来恢复理智,仔细想想才明白,这样的封赏才更符合朝堂考量。
已有两大国公在,再多出个一等侯,新派勋贵的声势就有些过大了,恐怕老牌勋贵连同一众文臣都未必压得住。”
“届时难不成要让东厂、锦衣卫亲自下场制衡?难不成要让陛下从高台之上下来,跟我们这些臣子斗法?
万历一朝的乱象,还有大明此前的教训,绝不可能在这崇祯一朝重演。”
即便有苗头,也会被第一时间消灭在萌芽之内。
除非等到下一场大战,才有可能再有封公的机会。
“莫忘了,肃亲王豪格、睿亲王多尔衮这些人还在草原上,这国公之事,不在今日,便在明日。”
孙传庭无愧儒将之身,很快便收拾好了心情,开口宽慰道。
左良玉听后,也只能这般安慰自己,又追问起关乎盛京城中那些清朝皇室成员的情况:“那些人该怎么收拾?”
其他王室成员倒还能不管不顾,但那哈真好歹是大清朝的天子,还有其余归降的八旗贵族。
这些人用好了是一把利器,用不好可就是个定时炸弹,不知什么时候就会伤己伤人。
“那是太常寺、大理寺还有兵部、吏部、礼部该操心的事,同我们无关,莫要做多余的事。”
孙传庭上下打量着左良玉,嘱咐了一句,随即大步离去。
左良玉挠了挠头,既然听不懂,那他也就将这事抛在了脑后。
……
此刻,在大理寺安置的驿站住处,那些八旗贵族却是一个个没心没肺。
大不了兵权被收缴,下半辈子当个富家翁,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虽不能像以往那般肆意妄为,好歹保住了一条性命,没什么大问题。
毕竟他们大明还要用他们来规训麾下的满人,就像对待那些蒙古人一样;更何况之前梁国公祖大寿攻入盛京皇城时,就带过一批归降之人来京城,事情早有先例。
此前多为安抚而非诛杀,如今到了他们这里,自然也会遵循旧例。
所以这些人活得格外自在,甚至时不时主动去找务达海等人叙旧,商量着在大明朝做些生意。
至于兵权,兵部那边下了令。
他们便乖乖听话;上面没有旨意,除了敛财能称得上“事业”,其他事绝不敢妄动。
否则锦衣卫当晚就得上门。
“这就对了。”
务达海跟面前几个八旗贵族觥筹交错,旁边的阿拜、塔拜两兄弟喝得酩酊大醉,酒意上脸,一喜一乐地说道,“在大明挺好的,部落的儿郎们也个个有衣穿、有食吃,有时候心眼一放下,天地都宽阔了。”
“对,没错。”
阿拜喝着酒打了个酒嗝,一身酒气却笑嘻嘻的,“这大明皇上还真是大方,虽说没给什么封地,但日子过得是真逍遥自在。
只要别坏了大明的规矩律法,要酒有酒、要肉有肉,想找女人就去那十六楼,稍微收敛些,活起来可比在草原、在盛京皇城自在多了。”
放下了权欲之心,这些八旗贵人们倒也通透。
他们明知大明是要把他们养成“废物”,可该给的规格一点不少,不至于让他们受屈辱。
可在大理寺另一处安置点,清朝天子哈真的情况却有几分迥异。
只因“大清天子”这个头衔,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他的处境不同。
直到这一日,王承恩出现在了太常寺内。
太常寺卿快步相迎,躬身拜见:“公公。”
王承恩却摆手示意不必多礼。
他如今身处高位,掌管东厂,还是宫中司礼监掌印太监之一,深受朱由检信任,称得上是天子面前的大红人。
但行事除了多了几分章法,其余依旧如常,在文官群体中的名声算是非常不错。
“太常寺卿大人不用如此多礼,咱家本就是奉皇爷之命办事。”
“今日前来,为的便是这位大清天子一事。”
王承恩语气不咸不淡。
“他终究与其他大清贝勒不同,毕竟曾是一方君王,该给予的重视还是要有的。”
太常寺卿连忙照办,很快便将少年天子哈真领到了办公衙门。
方才正坐着品茶的王承恩立刻起身。
纳哈本人或许不重要,但“天子”这个身份格外引人注目。
这世间天子本就不多。
小瞧其中任何一位,都容易被解读成轻视“天子身份”,更何况是在如今的大明京城,一旦落下这个污点,极有可能被人攻讦,到时候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亡国之臣哈真,见过公公。”
哈真做好了心理建设,见到王承恩时也算不卑不亢,还带着几分少年意气。